序
第一部分 民族國家與天下秩序:西學東漸與中國文明觀的調適
導語 這個世界會好嗎?
第一章 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危機及重構
第二章 天下秩序與現(xiàn)代國家——民族國家與儒家資源
第三章 從啟蒙到新啟蒙: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和解”
第四章 拆解“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張岱年的文化創(chuàng)造主義
第五章 梁漱溟對于中國建國之路的認識(1911—1949)
第六章 重思中西與回歸普遍主義:儒家“天下觀”的再發(fā)現(xiàn)
第二部分 制度與心性:儒家的合內外之道
導語 儒學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心性儒學和制度儒學:問題與方法
第二章 儒學的制度面向:制度化儒家的形成和基本結構
第三章 制度儒學的運行規(guī)則:從科舉制度看知識與權力之間的互動
第四章 制度化與儒家價值觀的內在緊張——再論教育與權力的關系
第五章心性與超越——從《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看港臺新儒家的問題意識
第三部分 儒學第三期發(fā)展預設下的儒學史重構
導語 從歷史中認識儒家的自我和未來
第一章 “儒學第三期發(fā)展”的問題意識
第二章 儒學史重構與儒家現(xiàn)代使命的確證
第三章 思孟學派與心性儒學:近代學術視野中的子思研究
第四章 中國闡釋學傳統(tǒng)及轉向
第四部分 儒學的學科化與擺脫困境的可能性
導語 儒學的出路何在?
第一章 現(xiàn)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建構和文化自覺——國學熱對儒學發(fā)展的意義
第二章 純粹哲學視野下的王國維對中國哲學學科的探索
第三章 學科化背景下的價值堅持:馬一浮論經學與國學
第四章 儒學能“哲學化”嗎?反思中國哲學學科范式的四個角度
第五章 中國哲學和哲學在中國——關于“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
第六章 化解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可能方案:具體的形上學-
第五部分 附錄:講演與訪談
講演 如何理解“現(xiàn)代新儒學”思潮
訪談一 儒學的歷史與現(xiàn)代轉化
訪談二 賽博未來,儒學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