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文稿
柯蘭君:全球背景下社會學領域的中國研究和中國的社會學——共享的知識與不同的研究視角
吳曉剛:中國社會的不平等與社會分層
專題研討:社會治理與現(xiàn)代化
管兵:城鎮(zhèn)化與村治變遷——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的內生視角
黃曉星、李學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何以可能?——一項基于情境合法性視角的個案研究
呂方、馮瑞英:生產能動主體:減貧治理中的參與性難題及其反思——_基于“魯村”的觀察
鄭廣懷、張政:依附與協(xié)商——“紅色物業(yè)”融入城市老舊社區(qū)治理的合法性構建
桂曉偉:“陽光信訪”的運行機制和現(xiàn)實意義
學術論文
蘇熠慧:不穩(wěn)定勞動中的“義”——以C市學生工為例
陶宇:單位制鞏固時期“單位女工”身份生產的實踐邏輯——基于東北地區(qū)口述歷史的分析
雍昕、鄧韻雪:制造業(yè)“機器換人”對工人技能的影響——基于2018年廣東省“企業(yè)-員工匹配”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
董慧娜:增強技術控制權——平臺經濟下外賣騎手的勞動過程研究
盧春天、李一飛:中國中間階層環(huán)境行為探究——基于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shù)據(jù)
張龍:中國社會學重建的知識社會學考察——以1981年“南開班”為例
書評與隨筆
夏少昂:符號邊界:民國國貨運動的一個核心間題——評葛凱《制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chuàng)建》
王東美、謝景慧、蔣桂東、蔣萌:遺留在貴州大山里的“三線”回響
《中國研究》稿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