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博物學曾經輝煌過,甚至一度成為自然科學的重要部分。但是隨著科學的分化,博物學在宏觀層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時髦,博物學已經淪為“前科學”“膚淺探究”的代名詞。博物學在衰落中,但是并沒有徹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體制之外意外獲得了廣闊生存空間。在許多國家,博物學得到公眾從沒有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參與,博物類圖書和博物類活動均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可能的解釋是,博物學有獨特的視角和眼界,重視普通人對“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統(tǒng)在大尺度上的價值權衡,它相當程度上彌補了主流“現代性”話語的不足。本書由劉華杰主編,定位為半學術性的讀物,旨在為博物學研究者和熱愛博物學的社會群體提供雅俗共賞的博物學文化論壇。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第6期包括“學術縱橫”、“專題一:物的探究與博古”、“專題二:西方博物學文獻研究與經典文本選譯”、“生活世界”、“圖書評論”幾個欄目。“學術縱橫”包括中國古代動物史研究、放馬灘M14秦墓板畫中的猛虎形象、乾隆帝《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詩》詩注中的博物學考證、佛經中的虛擬植物,并選譯國外博物學和森林史學著作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