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以降,新經學思潮興起,經學家普遍倡導舍傳求經、以意解經。雖然程朱學派的興起對這一新經學思潮做出了回應,尤其是朱子對經典的注解幾乎成為宋元經學解釋的典范,但由于程朱于《春秋》無成書,因而對于之后的《春秋》學家來說,接續(xù)程朱以重建《春秋》詮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構成其為學之首務,鄭玉《春秋》學正是就此而發(fā)?!洞呵镪I疑》體例乃“因朱子《通鑒綱目》之例,以經為綱,大字揭之于上,復以傳為目,而小字疏之于下。敘事則專于《左氏》,而附以《公》《谷》,合于經者則取之。立論則先于《公》《谷》,而參以歷代諸儒之說,合于理者則取之”。鄭玉《春秋》學頗為后儒稱賞,《四庫總目》稱其解經“平心靜氣,得圣人之意者為多”,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亦稱其能“平心察理,不拘拘于門戶之私,故能發(fā)明圣人之旨居多”。尤其是貫穿其經解始終的基于以理性分析和考證事實的闕疑精神更為難能可貴,徐大年《與鄭子美先生論春秋闕疑書》稱“世儒說《春秋》,其病皆在乎不能闕疑而欲鑿空杜撰,是以說愈巧而圣人之心愈不可見也”,并認為鄭玉《春秋》學“只‘闕疑’二字,所見已自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