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處中國腹心,為何直到民國還被視為“邊城”?與華夏互動了上千年,為何沒有完全“攀附”華夏而依舊是華夏邊緣?其歷史過程與機制何在?中國在人類文明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人數眾多、民族復雜卻實現了在廣袤地域上的政治一統(tǒng)與文明延續(xù)。那么,生態(tài)與生計復雜,族類與文化豐富多元的西南地區(qū),何以能夠在整合到大一統(tǒng)中國秩序后仍得以包容大量“邊疆”、華夏邊緣的存在,同時又保持了對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成為中央王朝對邊疆民族地區(qū)整合最為成功的典范? 對此,既須反思以近代民族國家為基礎的解釋框架,也要超越傳統(tǒng)中國歷史書寫的慣性。湘西個案鮮活地展示出,審視“西南傳統(tǒng)”以及在此傳統(tǒng)下不同人群對“邊緣性”的制造、經營對重新認識西南乃至中國社會整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