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是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中國北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首批優(yōu)秀旅游城市。2006年國務院將天津市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tài)城市”。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北與首都北京毗鄰,相距僅120公里。全市總面積11 919.7平方公里。天津現轄15個區(qū)、1個縣,包括濱海新區(qū)、和平區(qū)、河北區(qū)、河東區(qū)、河西區(qū)、南開區(qū)、紅橋區(qū)、東麗區(qū)、西青區(qū)、津南區(qū)、北辰區(qū)、武清區(qū)、寶坻區(qū)、靜海區(qū)、寧河區(qū)、薊縣。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546萬。 天津素有“渤海明珠”之稱,區(qū)域內海岸線153公里,海岸線距市中心僅50公里。平原約占總面積的94%,僅少部分山地和丘陵,地勢由西北山區(qū)向東南漸低,呈簸箕形向海河干流和渤海傾斜。 天津是一座氣候宜人的城市,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3℃上下。平均在26℃以上;,平均在-4℃以下。春秋季時間較短,有非冬即夏的說法。春有百花夏趕海,秋看紅葉冬賞雪。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地處海河、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等也流經天津入海,有“九河下梢” 和“北方水城(都)”之稱。 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開通了貫穿中國南北的大運河。運河與海河在“三會海口”(天津歷史記載中早期的地名)交匯,使天津兼有河運、海運的雙重便利。唐朝初年,漕運的興起使天津逐漸成為大運河北段的重要樞紐。 金滅遼、北宋,統(tǒng)一了淮河以北半個中國,于1153年遷都中都(今北京)。從那時起,每年約有200萬石糧食由運河運達中都。為保漕運和中都的安全,金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也有人稱作小直沽)——位于三岔河口西南岸狹小的三角地區(qū),也是海河的起點,派督統(tǒng)率兵駐守、屯墾。 元朝于1316年改直沽寨為海津鎮(zhèn),設鎮(zhèn)撫司,重兵屯守。海津鎮(zhèn)既是軍事重鎮(zhèn),也是河漕、海漕的轉運中心。 到了明朝,三岔河口成為南北水路運輸的重要樞紐,呈現“一夕潮來集萬船”的景象。燕王朱棣1400年率兵由直沽渡河南下奪取皇位,稱帝后為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將直沽賜名“天津”,意為“天子渡口”,天津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