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龕手鑒》,四卷,(遼)釋行均撰,宋刻本。釋行均,遼代僧人,生平不詳。據(jù)《績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行均“字廣濟,北地于氏子。博學(xué)多聞,淹貫群書,能詩文,尤精文字音韻,士夫多就之學(xué)”。其祖籍青齊(今山東一帶),在燕、晉(今河北、山西一帶)為僧,實則是活動于今河北、山東、北京一帶的比丘。然此地時為遼國所管轄,故稱之為遼釋行均、遼幽州高僧。《龍龕手鑒》為釋行均所撰,字體頗類《九成官》,歐字風韻甚濃,整體風格似為浙江地區(qū)刻本。此本首有遼統(tǒng)和十五年(九九七)丁酉七月一日癸亥燕臺憫忠寺沙門智光所寫《新修龍寵手鑒序》,序文曰當時佛經(jīng)“流傳歲久,抄寫時訛,寡聞則莫曉是非,博古則徒懷惋嘆,不逢敏達,孰為編修”,可知編撰此書的背景和目的,意在助人了解文字的正誤、古今、通俗之體。其序又曰“矧以新音遍于龍盒,猶手持于鸞鏡,形容斯鑒,妍丑是分,故目之曰《龍盒手鑒》”,知其書名之含義。正文輯錄大量俗體字和異體字,并依照寫本經(jīng)卷中所收俗字、異體的偏旁歸部,且在每字下均詳列正體、俗體、古體、今字以及或體,并作簡要的音義注釋。部首及各部所收之字,均按平、上、去、入四聲為序排列。所錄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三字,注一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七字。肉容為解釋佛教經(jīng)論中的文字,是研究佛經(jīng)尤其是六朝至唐代寫本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