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以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克服為線索,從哲學、對政治的理解和政治行為三個層面分析了這種克服的表現及其失敗的原因:在哲學上,海德格爾將虛無主義歸結為常人的沉淪、形而上學中從“真”到“真理”的轉變以及作為其極端表現的技術性生活;在對政治的理解上,海德格爾強調決斷的覺醒力量,將政治視“真”在歷史性民族中的發(fā)生以及人的本質實現,以虛無主義危機中的德意志民族使命作為其政治訴求;在政治行為上,海德格爾在克服虛無主義這個根本目標下將納粹視為德意志“覺醒”的希望而效忠,就任大學校長進行大學改革,最終對納粹幻滅并加以批判。海德格爾在前述三個層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間存在著張力;角色間的緊張關系凸顯出追求超越的“哲學之真”與維持秩序的“政治之力”間的本質性爭執(zhí)。海德格爾認識到西方文明陷入虛無主義的必然性與危害性,并提示了轉向的可能,但他始終無法克服深植于西方傳統(tǒng)的“虛無主義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