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的住房、土地的數據與圖例主要來自學生的考察與測繪,案例、口述史則來自與村民面對面的訪談和實地考察。調查文本要求不要有夾敘夾議的分析、判斷,力求將每一個分報告,包括專題調查、住戶調查、口述史調查等都做成能經得起檢驗的社會“切片”,為其他的經濟分析、社會分析、人類學分析提供有價值的可靠的分析對象與依據。霞村調查的各個專題的設計是基于對村莊狀態(tài)的整體判斷,其中,專題調查主要是對土地制度、公共設施與公共品、水利及留守人員(包括老人、婦女和兒童)等的深度調查,以此反映在波瀾壯闊的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制度下,中國鄉(xiāng)村的諸多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住戶調查主要聚焦2018年11月這一時點,在歷史長河的這一瞬,盡量客觀地描述霞村住戶的生活狀態(tài)、居住狀態(tài)、經濟狀態(tài);口述史主要是時序的調查,反映一些老年村民(自其有記憶開始)的整個人生軌跡,以此折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鄉(xiāng)村歷史的變遷跌宕。由此構成霞村的三維調查與描述空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