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織物經歷了數(shù)千載的發(fā)展,至明清已有錦、妝花、緙絲、漳絨、刺繡等多種工藝,而圖案更是涉及四時花草植物、飛鳥蟲魚、祥禽瑞獸、八仙八寶等題材,成就了中國傳統(tǒng)經典紋樣。其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明清絲綢圖案的重要特點,呈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與民族審美訴求。用于宮廷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飾、宮廷帷帳、塌墊裝飾;民間宗室的喜慶、婚禮服飾和陳設品用料;文人書畫用掛軸、手卷、包首;以及經籍囊匣的裝潢,賞賜王公大臣、贈送國外來使的織物紋樣。在眾多明清絲綢圖案中,**代表的有以外形圓狀內飾四季花草植物等構成,寓意團團圓圓、吉祥美好的“團花紋”;以S形表現(xiàn)植物的枝桿或藤蔓造型,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纏枝紋”;以四季各式花卉組合,寓意四季祥和幸福的“百花紋”;以佛手、石榴、桃子組合,寓意多福、多子、多壽的“三多紋”;以青松、翠竹、冬梅組合,寓意高潔忠貞友誼的“歲寒三友紋”;以梅花、蘭花、竹子、菊花組合,寓意不隨世浮沉的孤高傲岸的氣節(jié)與品德的“四君子紋”等,舉不勝舉。這些源于四季中的植物,并被賦予了象征意味與吉祥含義的圖案,充分體現(xiàn)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精神理念,為世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