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與耶路撒冷》于1938年首次在法國出版。該書以大家所熟知的兩個地名為書名,彰顯了作者意圖在于討論兩個地名所分別代表的理性傳統(tǒng)與信仰傳統(tǒng)的關系。在舍斯托夫看來,以雅典為代表的理性傳統(tǒng)后來逐漸在西方獲勝而成為主流,這樣一個傳統(tǒng)開始塑造了近代以來的西方生活方式。而以耶路撒冷為代表的信仰傳統(tǒng),則在這樣的一個觀念形態(tài)轉變中被壓抑?,F代人也逐漸對于信仰傳統(tǒng)的意義何在開始變得模糊與陌生。而在舍斯托夫看來,信仰傳統(tǒng)關聯著人的生存,其本身應該是我們存活于世界的根基之所在。以理性為代表的知識傳統(tǒng)將人置于一個必然性所支配的世界,從而使得人失去了自由,忘記了人的生存,忘記了啟示真理所賦予我們的可能拯救。哲學不是像希臘哲人所教導我們的那樣,不是為了理解世界而進行的理智推理活動,而是為了人的生存而展開的一場偉大的、最后的斗爭。因此,我們需要在啟示真理與理性真理之間做出抉擇,需要在理解與自由追求之間做出抉擇。 《雅典與耶路撒冷》一書深刻揭示了西方兩個傳統(tǒng)之間的緊張關系,對于已經置身于理性傳統(tǒng)絕對支配的現代人來說,本書無異于是一個特殊的窗口。透過它,現代人起碼知道,存在著迥異于我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的生活方式,那樣的生活方式歷史同樣悠久,甚至有著比我們所熟知的事物所更加迫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