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國古代道家哲學的經典。其內容全面豐富,集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道德規(guī)范、環(huán)境保護、自然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治國用兵、內政外交、仁義禮儀、名利得失、修身養(yǎng)性、學習工作、為人處世等眾多內容于一體,薈萃了中華民族春秋時期的文化精髓;其思想博大精深,處處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老子有著滿腹學間,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于國家圖書館)。武王繼位后,老子負責記錄朝廷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武王可伏幾而座外,朝臣們只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成王執(zhí)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由于這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學識淵博,令人欽敬;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輪到昭王執(zhí)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將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這爾虞我詐的爭斗;于是,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昆侖山隱德修行。在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子著書。于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惟一的著作《道德經》。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太過玄妙,后世眾人景仰之余,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捧為壽與天齊的神仙,并以神話的方式描述。《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并分為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