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理論與藝術史學刊》第二輯如期而至。眾所周知,藝術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門類,具有巨大的學科發(fā)展空間,也是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的產物。如何在此背景之下更好地進行學科建設,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宏大問題。這當然也是藝術學科刊物發(fā)展的基本境遇之一。本期刊物仍然延續(xù)第一輯所關注的藝術史論議題,力圖在一個更具開放性和前瞻性的學術視野之下,將當前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研究領域的一些熱點、前沿問題呈現(xiàn)出來。本期“藝術理論:學科與知識譜系”專題的3篇論文,可以視為第一輯同專題討論的一種延續(xù)。無論邁耶爾·夏皮羅(Meyer Schapiro)的《藝術短論四篇》、摩西·巴拉什(Moshe Barasch)《藝術理論1:從柏拉圖到溫克爾曼》一書的導言,還是卡羅爾·塔龍一于貢(Carol Talon-Hugon)造訪南京大學的演講《藝術史與藝術哲學》,都從各自角度深入探討了藝術理論與藝術史以及藝術哲學、美學等的關系問題。藝術理論的學科疆域與知識譜系,恰恰是在這些關系的辨析過程中,才能被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八囆g史的理論視界”專題,突出了藝術史研究的理論維度。其中高名潞的《匣子、格子、框子:西方藝術史理論的基本原理》對西方藝術史的理論描述,顯示了作者精深的藝術史解釋能力。“門類藝術的歷史眼光”專題下的一組論文,則聚焦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若干具體問題。常青的《唐長安城大安國寺遺址出土密教造像芻議》基于翔實文獻材料所做的審慎推演、華強的《中國古典繪畫的比例觀念》對“比例”之于中國古典繪畫意義的重新梳理,都頗有啟示價值。“藝海鉤沉”專題收錄的兩篇論文,分別是夏燕靖的《藝術學史的百年線路與研究方法的生成》和段煉的《讀圖求法,問道于前》。前者以作者開設“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學史”課程所積累的史料為基礎,對中國百年來的藝術學史進行了開拓性的梳理,內容翔實,令人深思。后者則記錄了作者尋道于藝的心路歷程,文字舉重若輕,引人人勝。本期“國外知名藝術史家訪談”收錄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歷史研究院伊夫一阿蘭·布瓦(Yves Aranbuva)教授和阿蒙·卡特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安德魯,沃克(Andrew Walker)博士的兩篇專訪。他們分別圍繞藝術史的傳統(tǒng)與嬗變、博物館與文化交往空間的本土化建構等問題,進行了非常值得國內學界繼續(xù)深入思考的討論。時光荏苒,本期文稿的編輯工作告一段落,也意味著新一期刊物又要啟程了。希望我們能夠一直用這樣一種方式,見證并參與藝術學科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的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