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是明代晚期重要的書畫家,他處于吳浙兩派末流惡習泛濫的時代,為力糾時弊,重振文人畫,他從書畫理論到創(chuàng)作實踐都做出了新的建樹,使文人畫在畫壇取得正統(tǒng)和主宰地位,在文人畫發(fā)展史上,堪稱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明末顧凝遠在《畫引》中如是評論:“自元末以迄國初,畫家秀氣已略盡,至成弘嘉靖間,復鐘于吾郡,名流輩出,竟成一都會矣。至萬歷末而復衰。幸董宗伯(其昌)起于云間,才名道藝,光岳毓靈,誠開山祖也?!贝恕伴_山祖”不僅是指他為“松江派”創(chuàng)始人,還寓有正統(tǒng)文人畫派鼻祖之意。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祖籍汴(今河南開封),后移居華亭(今上海松江區(qū))。他出身的家庭并不富裕,據(jù)《南湖舊話錄》記:“董思白只田二十畝,上海蠹胥將中以重役,思白遠遁得脫?!庇捎诩邑?,曾館于平湖馮氏家,以教書糊口。此段時間他結交詩文之友,結社聚會,還接受禪宗大師達觀、憨山教誨,參禪論道,這對他以后從事文人畫創(chuàng)作和樹立禪學畫論起很大作用。萬歷十七年(1589)35歲時,參加北京會試,中二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步入宦途,歷仕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后謚文敏。在數(shù)十年仕途生涯中,因各種原因曾多次賦閑、病歸或退隱,在家居住了達二十余年。雖然宦海沉浮,然官職屢得升遷,是當時地位很高的官僚和家資饒豐的富豪,這些條件也使他成為收藏頗富的鑒賞家、學識淵博的文人、集諸家大成的畫家和影響廣遠的畫壇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