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張履祥理學倫理思想
一、人倫道德緣起論
(一)“天地間,只是一個太極而已”
(二)“儒者之學本天”
二、“無不善”的人性論思想
(一)“人之性無不善”
(二)“性相近,習相遠”
(三)心性一體
三、“清儒中辟王學的第一人”
(一)摒棄姚江之教
(二)“重振儒風”
(三)“古之學者以實行,今之學者以空言”,即重在實行
四、“儒者之學,修身為本”
(一)“智愚賢不肖之異……無非自者”
(二)“養(yǎng)生”與“公其身”
五、“立身四要:曰愛,曰敬,曰勤,曰儉”
(一)“三綱五常,禮之大體
六、內外結合的“敬義夾持”的修養(yǎng)功夫
(一)“敬義夾持”的思想淵源
(二)擇善而固執(zhí)之已矣,所謂“集義”也
(三)“以敬自持,使心有主宰”
七、“自箴”
第二章 陸世儀理學倫理思想
一、摒棄王學,倡行務實學風
(一)“理學之書,為立身根本”
(二)摒棄王學,倡行務實學風
(三)推崇儒者,力推圣人之道
二、理學人倫道德思想
(一)緣起于“理”的道德本體論
(二)“性原無二”
第三章 陸隴其理學倫理思想
一、“夫太極者萬理之總名也”
(一)宇宙太極本原論
(二)“理不離乎氣,亦不雜乎氣”
二、“明不亡于寇盜,不亡于朋黨,而亡于學術”
(一)明亡于學術
(二)明亡于“異端曲學”
三、“明亡流弊非陽明之過也,學陽明之過耳”
(一)“明亡流弊非陽明之過也”
(二)“明亡流弊……學陽明之過耳”
四、“仁義禮智,皆在心,皆發(fā)出在外”
(一)“仁義禮智……皆發(fā)出在外”
(二)“仁義禮智,各有體用”
五、“仁義之切于人而不可不求”
(一)“這仁不是別物,就是人的心”
(二)“這義不是別物,就是人的路”
六、“人到了器的地位,便是天地間一個有用之人了”
(一)“這個器字亦是最難得的”
(二)“天下有一種人,全不知道自己差了”
七、“緣《大學》一書是初學人德之門”的修身論
(一)“要知我這個身關系甚重”
(二)“修身……莫難于身與物接”
第四章 李光地理學倫理思想
一、道德本體論
(一)“理”本體說
(二)“元亨利貞為仁義禮智,是由天以之人”
二、“圣門言性,皆以人性而言也”的人性論思想
(一)“孟子之言性善,皆以在人者為言也”
(二)“人性皆善,非日性善也”
三、“修身為本”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
(一)“正心修身”
(二)“學未有不自志始者也”
第五章 曾國藩理學倫理思想
一、早年志學
(一)為學志在一個“勤”字
(二)為學志在一個“恒”字
(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四)匣里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
二、清一代“理學名儒”
(一)“格者,即物而窮其理也”的格物致知論
(二)尊德性道問學一體說
三、立志由內圣開外王之道
(一)“圣人氣象”的內圣之學
(二)由內圣開外王之道
四、“禮治”思想
(一)“……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
(二)“人無不出于學,學無不衷于禮也”
五、“講求誠正修齊之道”
(一)“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
(二)“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實無妄”
附錄1
附錄2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