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類的第二套基因組一腸道微生物組
參考文獻
第2章 分子生物學與生物信息學技術在腸道微生物領域的應用
2.1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xiàn)ISH)技術
2.2 基于聚合酶鏈式反應的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CE)技術
2.3 實時熒光定量PCR(Real-time Polvmerase ChainReaction)技術
2.4 基因芯片(Gene Chip)技術
2.5 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參考文獻
第3章 宿主基因型對腸道菌群的主導作用
3.1 中國人群腸道菌群特征概述
3.2 新疆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居民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
3.3 海南地區(qū)黎族人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
3.4 蒙古國蒙古族志愿者腸道微生物組
3.5 世界其它民族地區(qū)人群腸道微生物組譜征
3.6 宿主基因型與其定殖菌群關聯(lián)性研究
參考文獻
第4章 飲食對宿主腸道微生物組的塑造作用
4.1 膳食蛋白質與腸道菌群
4.2 膳食脂肪與腸道菌群
4.3 膳食碳水化合物與腸道菌群
4.4 腸道菌群主要代謝物對機體的影響
4.5 飲食與腸道菌群研究實例1——四季變換的飲食對蒙古族志愿者腸道菌群的影響
4.6 飲食與腸道菌群研究實例2——主食的變換對蒙古族志愿者腸道菌群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5章 其它因素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
5.1 年齡因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5.2 身體指數(shù)(BMI)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5.3 城鄉(xiāng)生活方式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5.4 抗生素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6章 腸道微生物組與代謝類疾病的關聯(lián)
6.1 腸道菌群與腸炎
6.2 腸道菌群與嬰兒過敏性濕疹
6.3 腸道菌群與2型糖尿?。═2D)
6.4 痛風患者腸道微生物組解析及疾病預測模型的構建
參考文獻
第7章 人體微生態(tài)體系失衡機制
7.1 微生態(tài)學理論的建立
7.2 微生態(tài)學理論的發(fā)展完善
7.3 人體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及功能
7.4 人體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建立及群體個性化譜征的塑造
7.5 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的誘導因素
7.6 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機制解析
參考文獻
第8章 益生菌對腸道菌群的調節(jié)機制
8.1 益生菌與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概述
8.2 益生菌對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現(xiàn)狀
8.3 益生菌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NU082研究概況
8.4 益生乳酸菌Lactobacillus easei Zhang及L.plantarum P-8對志愿者腸道菌群的調節(jié)
8.5 多重益生菌干預對犬的健康及其腸道菌群的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