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文明進步史。盡管中華民族在發(fā)展的道路上歷盡坎坷、飽經滄桑,但再大的磨難也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向上向善的積極心態(tài)。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是“早熟”的民族。五千多年前,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很懂事了,他們在努力解決溫飽問題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祖先們意識到,要維護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就得有一套切實可行的人際交往規(guī)則,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全社會自覺遵守人際交往規(guī)則,就可以減輕法律法規(guī)帶來的麻煩,社會就更加和諧穩(wěn)定。這個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就是禮制或者禮儀。西周開國年初,周公制禮作樂,禮制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對維護周王朝正常秩序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當禮崩樂壞的時候,就是思想混亂、社會動蕩、國家罹難、人民遭殃的時候??追蜃映浞终J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強烈要求要恢復周禮,對周禮推崇備至,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地步??追蜃与m然不能挽救周王朝走向衰亡的命運,但孔夫子的所作所為卻得到后世眾多統(tǒng)治者的青睞。“禮”成為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從而也成為啟蒙教育的必修課。“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即使進入新時代,開展禮儀教育同樣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