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夢華錄·京城百業(yè)》是反映那些走街串巷的行業(yè),即挑擔、推車、挎筐、擺攤等做小生意的游商小販及出賣體力和技藝的個體行業(yè)。他們大體可分為幾類,一是行騙的,如算卦、賣假藥的;二是賣苦力的,如送煤的、倒水的;三是耍手藝的,如鋦碗、箍漏鍋的;四是賣小吃、賣小孩玩意的;五是賣藝的雜耍藝人。我所畫的這些行業(yè)大都是個體經營,沒有固定地盤兒和組織,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社會落后的經濟和文化,某些生意也是多年形成的相對固定化的風俗模式。比如,賣櫻桃和桑葚的下街了,就是五月節(jié)快到了;賣兔爺兒的攤兒出現(xiàn)了,中秋節(jié)就要到了;而賣松柏枝、芝麻秸兒的一露面兒,無疑將要過年了。這些經營者大都是窮人,生活得極為辛苦。記得我家后院有個“年糕李”,他們經常全家老小齊動手,拉個大板車,裝著桌子、凳子和帳篷,將所賣的年糕拉到白塔寺、護國寺等熱鬧的市面上去賣,很是辛苦。有些人為了搶生意、搞競爭,就千方百計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比如,賣炸糕的不用純黃米面,而是將豆腐渣曬干后用籮篩成細粉摻到黃米面中,這樣炸出的糕不但個兒大、鼓脹,而且顏色也好看,口感也松軟、不粘牙。這即降低了成本還頗受歡迎。再如賣年糕所用的黑糖水并非純黑糖,而是用便宜的大棗煮的稀爛后,用布把棗汁擰出來摻在黑糖水中,這樣做不但甜而且色澤漂亮,成本也降低了。這些辦法,都是手藝人們從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小販賣貨的家什兒都很講究,頗具特色。比如,面茶挑子、燙面兒餃車子,上面的銅飾都很漂亮,再加上經營者手也勤快,總是擦拭得锃亮,這些都是值得現(xiàn)在的服務行業(yè)學習和借鑒的。至于說到天橋或廟會上的藝人們,其中確實有些身懷絕技的人。從清末民初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光“八大怪”就出了三撥兒。這些人及他們的后代們,部分成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文藝骨干。另外,如侯寶林、新鳳霞、魏喜奎等藝術家的成長和他們早年在天橋的磨煉和積累是分不開的。今天對于“天橋把式——光說不練”的老話該有個不同的認識。一個撂地的藝人,每天賣藝的時間高達現(xiàn)在人一兩個月的演出量,若不在嘴上用些機巧,豈不活活累死?他們可稱得上是勤勞智慧的老北京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