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室外可見光通信與智能交通

室外可見光通信與智能交通

室外可見光通信與智能交通

定 價:¥78.00

作 者: 徐正元,金顯慶,毛天奇,王昭誠 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國之重器出版工程-可見光通信關鍵技術系列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115510600 出版時間: 2019-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3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面向智能交通的室外可見光通信關鍵技術,系統(tǒng)地闡述了室外可見光通信的應用背景與相關標準化進展。在對復雜的道路交通場景下可見光傳輸?shù)男诺捞卣骱兔媾R的主要挑戰(zhàn)進行討論的基礎上,詳細地介紹了室外可見光通信的系統(tǒng)架構、信號檢測與智能交通網(wǎng)絡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反映了該技術在未來智能交通系統(tǒng)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本書是通信領域中一本簡明易懂的教科書,其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實用性強,適合從事通信、計算機網(wǎng)絡、電子工程研究的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相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徐正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無線光通信與網(wǎng)絡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無線光電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989年和1991年分別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91—1996年在清華紫光集團擔任部門經(jīng)理和工程師。1999年加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先后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教授,創(chuàng)建了加州大學泛在光通信(UC-Light)研究中心并擔任第一屆主任,2010年回國,曾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無線與光通信領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包括寬光譜無線光通信、寬帶移動通信、定位導航、智能交通、物聯(lián)網(wǎng)、智能感知、無線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等。共發(fā)表國際期刊和會議論文330余篇,出版Wiley-IEEE英文專著1本,自2014年連續(xù)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擔任多年IEEE和OSA期刊副編輯,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多次為國際學術會議擔任過技術委員會主席、國家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會評專家,多次受邀在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和特邀報告。為2010年第一屆IEEE無線光通信國際研討會的創(chuàng)始主席。金顯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特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2月獲得英國班戈大學博士學位,曾在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并獲得“新創(chuàng)學者”榮譽稱號。主要研究未來高速光通信技術,包括光正交頻分復用在光纖接入網(wǎng)中的應用、高速數(shù)字信號處理算法設計與實現(xiàn)以及光傳輸信道中的空分 模分復用技術等。已發(fā)表70余篇學術論文,其中SCI期刊論文30余篇,SCI累計引用600余次。在實驗上成功地實現(xiàn)了世界**大于10 Gbit s高速實時端到端直接強度調制光OFDM通信系統(tǒng),使得光OFDM技術在推向實際應用上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毛天奇2015年7月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士學位,2018年7月獲清華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yè)工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于清華大學繼續(xù)攻讀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學位。主要研究無線通信和可見光通信中的調制解調和信號處理技術。在校期間,獲得2017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2016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和2017年清華大學綜合一等獎學金;其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電子學會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和清華大學2018年度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獲得清華大學優(yōu)秀碩士畢業(yè)生和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榮譽稱號。以第一作者發(fā)表SCI收錄期刊論文7篇,通信領域旗艦會議論文2篇,其中兩篇期刊論文被評為ESI前1%高被引論文。王昭誠 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寬帶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IET會士、中國通信學會理事、國際期刊編委。1996—1997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博士后研究;1997—1999年,在新加坡OKI技術中心任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1999—2009年,在德國SONY歐洲研發(fā)中心任高級工程師 主任工程師;2009年4月受聘為清華大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無線光通信、毫米波通信和人工智能。承擔科技部“973”計劃、“863”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項目。獲授權歐美發(fā)明專利34項(其中23項作為第一發(fā)明人)、授權中國發(fā)明專利38項;發(fā)表SCI收錄論文130余篇,出版Wiley英文專著兩本;Web of Science引用4000余次,Google Scholar引用8000余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IEEE Scott Helt Memorial Award (IEEE Trans. Broadcasting年度***佳論文獎)、IET Premium Award (Electronics Letters年度***佳論文獎)、IEEE通信學會亞太杰出論文獎、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IEEE ICC2013 2017*佳論文獎、中國產(chǎn)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獎等榮譽。

圖書目錄

第 1章 緒論001
1.1 室外可見光通信002
1.2 智能交通系統(tǒng)005
1.2.1 基本概況006
1.2.2 國內外智能交通系統(tǒng)發(fā)展狀況008
1.3 室外VLC智能交通系統(tǒng)簡介009
1.4 標準化進展與未來展望012
1.4.1 VLC標準012
1.4.2 智能交通系統(tǒng)標準013
1.5 小結014
參考文獻015
第 2章 室外可見光通信面臨的挑戰(zhàn)017
2.1 噪聲容忍性018
2.2 惡劣氣候影響021
2.3 光電探測器023
2.3.1 單PD接收024
2.3.2 圖像傳感器陣列025
2.4 小結026
參考文獻027
第3章 信道特征029
3.1 光源特性030
3.1.1 LED發(fā)光原理030
3.1.2 光源分類031
3.1.3 光源特性034
3.2 大氣傳輸特性036
3.2.1 大氣介質036
3.2.2 大氣衰減效應036
3.2.3 大氣湍流效應038
3.3 噪聲041
3.3.1 太陽背景光噪聲041
3.3.2 人造光源042
3.3.3 器件噪聲044
3.4 移動性046
3.5 動態(tài)信道監(jiān)控與跟蹤048
3.6 小結050
參考文獻051
第4章 室外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架構與收發(fā)模塊053
4.1 系統(tǒng)架構054
4.2 關鍵收發(fā)模塊056
4.2.1 光源驅動056
4.2.2 光電探測器058
4.2.3 調制、解調062
4.2.4 均衡067
4.2.5 編碼、解碼069
4.3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模塊的環(huán)境適應性071
4.4 小結073
參考文獻073
第5章 關鍵性技術075
5.1 弱光檢測076
5.1.1 弱光通信概述076
5.1.2 SPAD弱光通信系統(tǒng)模型079
5.1.3 SPAD非線性085
5.2 測距與定位089
5.2.1 VLP系統(tǒng)模型090
5.2.2 VLP面臨的挑戰(zhàn)090
5.2.3 室外可見光測距技術092
5.2.4 室外可見光定位方法093
5.2.5 室外可見光定位應用097
5.3 小結098
參考文獻099
第6章 室外可見光通信智能交通網(wǎng)絡101
6.1 智能交通網(wǎng)絡架構102
6.1.1 網(wǎng)絡組成103
6.1.2 基于VLC的車聯(lián)網(wǎng)拓撲結構105
6.1.3 基于VLC的智能交通網(wǎng)絡構建的挑戰(zhàn)109
6.2 混合RF VLC網(wǎng)絡110
6.2.1 異構網(wǎng)絡110
6.2.2 混合多層5G蜂窩網(wǎng)絡架構112
6.2.3 混合RF VLC車聯(lián)網(wǎng)116
6.2.4 混合傳輸信道119
6.3 小結120
參考文獻121
中英文對照表123
名詞索引127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