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篇 形態(tài)學實驗學生守則及基本要求
第二篇 基礎性實驗
第一章 人體解剖學 2
實驗一 骨學 2
實驗二 骨連結 11
實驗三 肌學 16
實驗四 消化系統(tǒng) 26
實驗五 呼吸系統(tǒng) 31
實驗六 泌尿系統(tǒng) 34
實驗七 生殖系統(tǒng) 36
實驗八 心血管系統(tǒng) 40
實驗九 淋巴系統(tǒng) 54
實驗十 感覺器 56
實驗十一 中樞神經系統(tǒng) 60
實驗十二 周圍神經系統(tǒng) 75
實驗十三 內分泌系統(tǒng) 84
第二章 組織學與胚胎學 85
實驗十四 上皮組織 85
實驗十五 固有結締組織 87
實驗十六 血液 88
實驗十七 軟骨和骨 89
實驗十八 肌組織 90
實驗十九 神經組織 91
實驗二十 循環(huán)系統(tǒng) 92
實驗二十一 免疫系統(tǒng) 94
實驗二十二 內分泌系統(tǒng) 95
實驗二十三 消化系統(tǒng) 97
實驗二十四 呼吸系統(tǒng) 102
實驗二十五 泌尿系統(tǒng) 103
實驗二十六 生殖系統(tǒng) 104
實驗二十七 人胚發(fā)生和早期發(fā)育 107
第三章 病理學 111
實驗二十八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111
實驗二十九 損傷的修復 113
實驗三十 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 114
實驗三十一 炎癥 116
實驗三十二 腫瘤 117
實驗三十三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121
實驗三十四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24
實驗三十五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126
實驗三十六 淋巴造血系統(tǒng)疾病 128
實驗三十七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129
實驗三十八 生殖系統(tǒng)和乳腺疾病 131
實驗三十九 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 133
實驗四十 神經系統(tǒng)疾病 134
實驗四十一 傳染病 134
第三篇 綜合性實驗
實驗一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37
實驗二 病毒性肺炎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39
實驗三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40
實驗四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42
實驗五 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44
實驗六 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45
實驗七 進展期胃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47
實驗八 大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49
實驗九 子宮平滑肌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51
實驗十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153
實驗十一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形態(tài)結構 154
實驗十二 脊髓離斷損傷與神經傳導通路異常 156
第四篇 設計性實驗
實驗一 空氣栓塞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158
實驗二 脂肪肝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158
實驗三 肺淤血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159
實驗四 腎缺血性梗死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159
實驗五 腫瘤轉移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159
實驗六 胃潰瘍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160
實驗七 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實驗設計 161
實驗八 抑制惡性腫瘤細胞生長的實驗設計 161
實驗九 microRNA抑制腫瘤細胞遷移能力的實驗設計 162
實驗十 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方法設計 163
實驗十一 腦缺血再灌注后神經元凋亡的實驗設計 164
實驗十二 韁核與抑郁癥之間關系的實驗設計 164
實驗十三 心臟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細胞形態(tài)學改變的實驗設計 165
第五篇 形態(tài)學虛擬仿真實驗
參考文獻 172
附錄 173
附錄一 基本操作技術 173
附錄二 正常器官參考數(shù)據(jù) 182
附錄三 病理尸體解剖的方法 185
附錄四 病理學實習方法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