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一座屹立在珠三角幾何中心、以南海為背景的海之咽喉、嶺南門戶。 虎門銷煙,鐫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的一幅浮雕,事實上那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悲壯的開端,首次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線由此點燃,一部中國近代史,由此開篇…… 每個人走里,都會立刻想起兩個互為因果的地方,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也是一個民族的公共記憶,——虎門銷煙池和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中國近代史的一頁,就是在這里掀開的。一百六十年了,林則徐還佇立在那兒,這位大清帝國的飲差大臣,這位被后世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一人”,他的雙眼,如同他鑲嵌著五彩寶石的尚方寶劍,光芒四射。在那個異常炎熱的夏天,火藥味已經很濃了,林則徐把從英美鴉片販子那里收繳來的兩百多萬斤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就是這兩個土坑,如同被打開的陰暗地窖,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走近了,只要走近了你才能真切地感覺到這是一個懸崖的邊緣。當年,林則徐站在這池邊,是否也有一種如臨深淵的感覺?但他一下就在這懸崖邊上站穩(wěn)了腳跟,以一種大義凜然的、徹底而決絕的方式,來阻擋一個帝國的急遽墮落。 遺憾的是,迄今還沒有一部以虎門銷煙為專題的文學專著(長篇小說和長篇紀實文學),在電影《林則徐》和《鴉片戰(zhàn)爭》中,虎門銷煙只是其中的一個重大事件。 虎門銷煙絕非一個簡單的反抗侵略的故事,在一個民族的深層動機里,支撐它的是一個偉大的救國夢、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