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古城更新、政策議程與城市文明
第一篇 古城議題與分析框架
第1章 城市化進程中古城的機遇與風險
1.1 古城議題因何而熱?
1.2 我國古城保護的實踐歷程與制度設計
1.3 從古城保護到古城更新:實踐中的眾聲喧嘩
第2章 空間生產理論的緣起與內容闡釋
2.1 空間生產理論的提出
2.2 空間生產理論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2.3 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
2.4 空間正義的價值追求
第3章 古城更新的空間塑造與生產動力
3.1 古城的空間屬性與更新目標
3.2 古城空間生產中的動力
3.3 古城更新中主體的關系
3.4 我國以往古城空間生產再審視
第二篇 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更新
第4章 場所營造、人群集聚與事件營銷:濟南市明府城項目的空間生產策略
4.1 濟南的城市設置與明代府城
4.2 明府城更新的探索歷程
4.3 新水流古觴,洲畔育百花
4.4 老街巷的異變與舊民居的蛻變
4.5 明府城空間生產的效果與經驗
4.6 濟南歷史文化街區(qū)更新的思考
第5章 空間想象與政策實踐:青島市中山路街區(qū)的復興故事
5.1 空間形態(tài)的基本塑造:空間想象、文化符號與空間具象(1898—1994)
5.2 不均衡的發(fā)展:商業(yè)資本的轉移與中山路的衰落(1994年至今)
5.3 復興中山路:新時期的空間想象與政策行動
5.4 價值爭論:什么樣的空間?誰的空間?
第6章 征收安置與權利保障:煙臺市歷史文化街區(qū)“網格化搬遷”的實踐創(chuàng)新
6.1 煙臺市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形成與發(fā)展困境
6.2 煙臺市歷史文化街區(qū)更新的規(guī)劃與管理體制
6.3 “征收難題”的破解之道:“網格化搬遷”的創(chuàng)新
6.4 歷史文化街區(qū)整體改造與漸進更新的思考
第三篇 古城更新,讓城市更美好
第7章 政府主導下的文化旅游復興:臺兒莊古城的空間生產
7.1 臺兒莊古城空間生產的歷史背景與話語建構
7.2 古城空間生產的推動力量與建設理念
7.3 古城更新:順勢而為,亦假亦真
第8章 古城空間與居民生活的交融:周村古商城的涅槃
8.1 因商而城:周村城市空間演變
8.2 重現昔日繁華:周村古商城空間生產的歷程
8.3 周村古商城空間生產的推動力量與推動理念
8.4 周村古商城更新的特征
第9章 千年古城,八載新邑:青州古城空間振興之路
9.1 青州古城當代的空間形塑與空間意象
9.2 歷史上青州古城的沿革與失落
9.3 “八載新邑”的更新歷程
9.4 政策主導與居民共享的古城更新機制
9.5 青州古城更新的經驗
第四篇 蓄勢待發(fā)的古城更新
第10章 城市文化產業(yè)再造:即墨古城復興的探索之路
10.1 即墨古城的興衰:歷史視角下的城市空間演變
10.2 古城空間生產的議程設定
10.3 文化產業(yè)再造:即墨古城更新中的空間重塑
10.4 作為“文化展柜”的古城空間:即墨古城中的大歐鳥籠
10.5 即墨古城空間生產的成功經驗與困境
第11章 追尋武定府遠去的輝煌:惠民古城更新的期待與探索
11.1 惠民城市發(fā)展的興與衰
11.2 惠民故城和武定府衙的修復重建
11.3 資本對歷史痕跡的塑造:魏集古村落的更新
11.4 惠民古城振興的評價
第12章 “運河邊雙子城”的復興故事:臨清中洲運河古城與聊城東昌古城
12.1 歷史視野中的臨清中洲運河古城
12.2 臨清中洲運河古城的復興嘗試
12.3 臨清中洲運河古城復興的困境
12.4 聊城東昌古城重建:古城復興的前車之鑒
12.5 臨清中洲運河古城復興之路的思考
余 論 古城空間生產的雙重路徑與城市振興
參考文獻
從“鄉(xiāng)愁”到“城冀”的尋覓(代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