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自我實現(xiàn)/勵志謀略創(chuàng)新思維與TRIZ創(chuàng)新方法(第2版)

創(chuàng)新思維與TRIZ創(chuàng)新方法(第2版)

創(chuàng)新思維與TRIZ創(chuàng)新方法(第2版)

定 價:¥59.50

作 者: 周蘇,張麗娜,陳敏玲 著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2500117 出版時間: 2018-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34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核心是要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方法先行。 蘇聯(lián)科學家阿奇舒勒投入畢生精力,致力于創(chuàng)新研究。他率領團隊創(chuàng)建了一種由解決技術問題、實現(xiàn)技術創(chuàng)新的各種方法組成的理論體系——TRIZ。長期以來,國家科技部等有關部委多次明確指出要“推進TRIZ等國際先進技術創(chuàng)新方法與中國本土需求融合……特別是推動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訓……” 本書從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方法的教育與培訓出發(fā),涉及的知識面廣,編排系統(tǒng)又充分考慮了教學的特點,內容涉及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方法的重要概念、發(fā)明問題的傳統(tǒng)方法、創(chuàng)新思維技法、系統(tǒng)分析方法、S曲線與技術系統(tǒng)進化法則、發(fā)明原理與應用、技術矛盾與矛盾矩陣、物理矛盾與分離方法、物場分析與標準解、科學效應與知識庫應用、用TRIZ解決發(fā)明問題、破壞性創(chuàng)新與突破性創(chuàng)新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與專利申請。全書共13章和6個內容豐富又實用的附錄。 各章都精心設計安排了習題和實驗與思考環(huán)節(jié),實操性強,把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方法的概念、理論和技術知識融入實踐中,幫助讀者加深認識和理解,熟悉創(chuàng)新方法的實際應用。作為學習輔助,書后附錄提供了部分習題與實驗問題的參考答案,是有關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方法的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yōu)秀教材。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各個專業(yè)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方法的應用型主教材,也可供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或作為繼續(xù)教育的教材。

作者簡介

暫缺《創(chuàng)新思維與TRIZ創(chuàng)新方法(第2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1章TRIZ基礎1
1.1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的基礎概念1
1.1.1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2
1.1.2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3
1.1.3典型問題和非典型問題4
1.2TRIZ的起源與發(fā)展5
1.2.1經典TRIZ的理論體系結構6
1.2.2TRIZ的發(fā)展歷程7
1.3發(fā)明的五個級別8
1.3.1發(fā)明的創(chuàng)新水平8
1.3.2發(fā)明級別的劃分10
1.3.3發(fā)明級別劃分的意義13
1.4TRIZ的核心思想14
1.5TRIZ的未來發(fā)展14
1.6國家標準: 創(chuàng)新方法應用能力等級規(guī)范15
1.7習題16
1.8實驗與思考: 在線學習創(chuàng)新方法17
1.8.1實驗目的17
1.8.2工具/準備工作17
1.8.3實驗內容與步驟17
1.8.4實驗總結20
1.8.5實驗評價(教師)20第2章發(fā)明問題的傳統(tǒng)方法21
2.1試錯法21
2.2頭腦風暴法22
2.2.1基本規(guī)則23
2.2.2小組成員24
2.2.3方法實施25
2.2.4使用技巧26
2.2.5方法的優(yōu)點與局限性27
2.3形態(tài)分析法28
2.3.1方法的特點28
2.3.2方法的實施29
2.3.3方法的優(yōu)缺點30
2.4和田十二法30
2.5習題32
2.6實驗與思考: 頭腦風暴法實踐33
2.6.1實驗目的33
2.6.2工具/準備工作33
2.6.3實驗內容與步驟33
2.6.4實驗總結34
2.6.5實驗評價(教師)34第3章創(chuàng)新思維技法35
3.1思維定式35
3.1.1四種思維定式35
3.1.2泛化思維視角37
3.2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37
3.2.1發(fā)散思維與收斂思維38
3.2.2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40
3.2.3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42
3.2.4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43
3.2.5轉換問題45
3.3創(chuàng)造性思維技法46
3.3.1整體思考法46
3.3.2多屏幕法48
3.3.3尺寸時間成本分析53
3.3.4資源時間成本分析54
3.3.5金魚法56
3.4最終理想解方法58
3.4.1理想度58
3.4.2理想系統(tǒng)59
3.4.3最終理想解59
3.4.4理想化方法的應用61
3.5習題63
3.6實驗與思考: 創(chuàng)造性思維技法的實踐63
3.6.1實驗目的63
3.6.2工具/準備工作64
3.6.3實驗內容與步驟64
3.6.4實驗總結71
3.6.5實驗評價(教師)71第4章系統(tǒng)分析方法72
4.1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思維72
4.1.1系統(tǒng)的層級72
4.1.2系統(tǒng)思維73
4.1.3系統(tǒng)分析74
4.2功能分析76
4.2.1功能76
4.2.2功能分解與功能結構77
4.2.3功能模型分析78
4.3組件分析80
4.3.1建立組件列表81
4.3.2建立結構關系82
4.3.3建立組件模型83
4.4因果分析83
4.4.1三軸分析法84
4.4.2五個“為什么”84
4.4.3魚骨圖分析85
4.4.4因果軸分析86
4.5資源分析88
4.5.1資源的特征88
4.5.2資源的分類89
4.5.3資源分析方法90
4.5.4使用資源的順序92
4.6裁剪分析93
4.6.1裁剪原理和過程95
4.6.2裁剪對象選擇96
4.6.3基于裁剪的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過程模型97
4.7習題98
4.8實驗與思考: 關于眼鏡的系統(tǒng)組件分析98
4.8.1實驗目的98
4.8.2工具/準備工作99
4.8.3實驗內容與步驟99
4.8.4實驗總結100
4.8.5實驗評價(教師)100第5章S曲線與技術系統(tǒng)進化法則101
5.1技術系統(tǒng)定義101
5.2技術系統(tǒng)進化規(guī)律的由來102
5.3S曲線及其作用103
5.3.1S曲線103
5.3.2技術預測107
5.4技術系統(tǒng)進化法則108
5.4.13條生存法則109
5.4.25條發(fā)展法則113
5.4.3技術系統(tǒng)進化法則的本質119
5.4.4技術系統(tǒng)進化法則的應用120
5.5習題122
5.6實驗與思考: 深入理解S曲線與技術系統(tǒng)進化法則122
5.6.1實驗目的122
5.6.2工具/準備工作122
5.6.3實驗內容與步驟122
5.6.4實驗總結126
5.6.5實驗評價(教師)126第6章發(fā)明原理與應用127
6.1發(fā)明原理的由來127
6.2原理1: 分割130
6.3原理2: 抽取132
6.4原理10: 預先作用133
6.5原理13: 反向作用134
6.6原理15: 動態(tài)特性135
6.7原理18: 機械振動137
6.8原理19: 周期性作用138
6.9原理28: 機械系統(tǒng)替代140
6.10原理32: 顏色改變(改變顏色、擬態(tài))141
6.11原理35: 物理或化學參數(shù)改變142
6.12習題144
6.13實驗與思考: 熟悉與應用嵌套(套娃)原理145
6.13.1實驗目的145
6.13.2工具/準備工作145
6.13.3實驗內容與步驟145
6.13.4實驗總結150
6.13.5實驗評價(教師)150第7章技術矛盾與矛盾矩陣151
7.1TRIZ中的矛盾151
7.2技術矛盾152
7.339個通用工程參數(shù)153
7.4矛盾矩陣157
7.5利用矛盾矩陣求解技術矛盾158
7.5.1分析技術系統(tǒng)158
7.5.2定義技術矛盾159
7.5.3解決技術矛盾160
7.6矛盾矩陣的發(fā)展163
7.7習題165
7.8實驗與思考: 應用矛盾矩陣獲取問題解決方案166
7.8.1實驗目的166
7.8.2工具/準備工作166
7.8.3實驗內容與步驟166
7.8.4實驗總結170
7.8.5實驗評價(教師)170第8章物理矛盾與分離方法171
8.1物理矛盾171
8.1.1定義物理矛盾172
8.1.2物理矛盾的定義步驟173
8.1.3技術矛盾與物理矛盾的關系174
8.2分離方法174
8.2.1時間分離175
8.2.2空間分離176
8.2.3條件分離177
8.2.4系統(tǒng)級別上的分離178
8.3利用分離方法求解物理矛盾179
8.3.1分析技術系統(tǒng)180
8.3.2定義物理矛盾181
8.3.3解決物理矛盾181
8.4將技術矛盾轉化為物理矛盾182
8.5用發(fā)明原理解決物理矛盾183
8.6習題185
8.7實驗與思考: 用分離方法解決物理矛盾185
8.7.1實驗目的185
8.7.2工具/準備工作185
8.7.3實驗內容與步驟186
8.7.4實驗總結187
8.7.5實驗評價(教師)187第9章物場分析與標準解188
9.1物場分析的概念188
9.1.1物質188
9.1.2場189
9.1.3物場模型189
9.2物場分析方法191
9.3物場模型類型193
9.4物場分析的一般解法195
9.5物場模型分析的應用198
9.6標準解系統(tǒng)202
9.6.1建立標準解202
9.6.276個標準解203
9.6.3應用標準解的步驟204
9.7標準解的應用案例216
9.7.1建立物場模型并確定問題的類型217
9.7.2求標準解對系統(tǒng)進行改進217
9.8習題218
9.9實驗與思考: 物場分析與標準解系統(tǒng)應用219
9.9.1實驗目的219
9.9.2工具/準備工作219
9.9.3實驗內容與步驟219
9.9.4實驗總結225
9.9.5實驗評價(教師)225第10章科學效應與知識庫應用226
10.1科學效應的作用226
10.2TRIZ理論中的科學效應228
10.2.1專利與科學效應228
10.2.2科學效應庫237
10.2.3應用科學效應解決創(chuàng)新問題238
10.3創(chuàng)新的知識資源240
10.3.1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知識資源240
10.3.2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知識類型240
10.4支持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的知識庫242
10.4.1發(fā)明原理實例庫242
10.4.2專利知識庫242
10.4.3領域知識庫243
10.4.4專題知識庫243
10.5習題244
10.6實驗與思考: 科學效應應用實踐244
10.6.1實驗目的244
10.6.2工具/準備工作244
10.6.3實驗內容與步驟244
10.6.4實驗總結247
10.6.5實驗評價(教師)247第11章用TRIZ解決發(fā)明問題248
11.1航空燃氣渦輪發(fā)動機的技術進化248
11.2飛機機翼的進化250
11.2.1問題描述250
11.2.2問題分析250
11.2.3設計思路252
11.2.4最終方案253
11.3提高智能吸塵器的清潔效果253
11.3.1初始問題情境254
11.3.2定義問題模型254
11.3.3研究理想解決方案254
11.3.4具體解決方案255
11.4寶馬汽車的外形設計255
11.4.1問題描述255
11.4.2問題分析256
11.4.3問題解決256
11.5油漆灌裝系統(tǒng)的裁剪257
11.5.1功能分析257
11.5.2裁剪258
11.5.3利用TRIZ工具得到創(chuàng)新解260
11.6發(fā)明問題解決算法ARIZ261
11.6.1ARIZ解題模塊261
11.6.2ARIZ解題過程262
11.7習題262
11.8實驗與思考: TRIZ創(chuàng)新方法應用實踐263
11.8.1實驗目的263
11.8.2工具/準備工作263
11.8.3實驗內容與步驟263
11.8.4實驗總結265
11.8.5實驗評價(教師)265第12章破壞性創(chuàng)新與突破性創(chuàng)新266
12.1破壞性技術創(chuàng)新266
12.1.1破壞性創(chuàng)新的定義267
12.1.2科技創(chuàng)新的三大層次268
12.1.3破壞性創(chuàng)新的類型269
12.1.4破壞性創(chuàng)新的特征270
12.2破壞性創(chuàng)新的運用273
12.2.1破壞性創(chuàng)新是大公司的黑洞273
12.2.2產品破壞性創(chuàng)新274
12.2.3市場破壞性創(chuàng)新275
12.3突破性創(chuàng)新277
12.3.1突破性創(chuàng)新是基于突破性技術的創(chuàng)新277
12.3.2突破性創(chuàng)新與破壞性創(chuàng)新的關系278
12.4演講: 破壞性創(chuàng)新技術最初都是個笑話278
12.4.1從銅時代到氧氣時代279
12.4.2個人數(shù)據(jù)才是大未來279
12.4.3介入網絡的能力重于所有權279
12.4.4所有生意都是數(shù)據(jù)生意280
12.4.5現(xiàn)在只是分享時代的早期280
12.4.6增強現(xiàn)實、新交互界面與視覺跟蹤281
12.4.7遠距離圖像與視頻技術281
12.4.8注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281
12.4.9人工智能是可購買的智慧282
12.5習題282
12.6實驗與思考: 課程論文——談“我消滅你,與你無關”283
12.6.1實驗目的283
12.6.2工具/準備工作283
12.6.3實驗內容與步驟283第13章知識產權保護與專利申請286
13.1知識產權概述286
13.2專利及分類288
13.2.1專利的概念及特點288
13.2.2專利的類型289
13.3專利權291
13.3.1專利權人291
13.3.2專利權法292
13.3.3專利權的獲得293
13.4國內專利申請程序294
13.4.1申請受理階段294
13.4.2初步審查階段296
13.4.3發(fā)明專利申請公布階段296
13.4.4發(fā)明專利申請實質審查階段297
13.4.5授權階段297
13.5國外專利申請程序297
13.5.1國際階段298
13.5.2國家階段299
13.6專利檢索300
13.6.1專利檢索的意義300
13.6.2專利檢索方法301
13.7課程學習與實驗總結302附錄307
附錄A40個發(fā)明原理307
IP1: 分割原理307
IP2: 抽取原理307
IP3: 局部質量原理308
IP4: 增加不對稱性原理309
IP5: 組合(合并)原理310
IP6: 多功能性(多用性、廣泛性)原理311
IP7: 嵌套(套娃)原理311
IP8: 重量補償原理311
IP9: 預先反作用原理312
IP10: 預先作用原理313
IP11: 預補償(事先防范)原理314
IP12: 等勢原理314
IP13: 反向作用原理315
IP14: 曲面化原理316
IP15: 動態(tài)特性原理318
IP16: 未達到或過度作用原理318
IP17: 空間維數(shù)變化(一維變多維)原理319
IP18: 機械振動原理321
IP19: 周期性作用原理322
IP20: 有益(效)作用的連續(xù)性原理323
IP21: 減少有害作用的時間(快速通過)原理324
IP22: 變害為利原理325
IP23: 反饋原理325
IP24: 借助中介物原理326
IP25: 自服務原理327
IP26: 復制原理328
IP27: 廉價替代品原理329
IP28: 機械系統(tǒng)替代原理329
IP29: 氣動與液壓結構原理330
IP30: 柔性殼體或薄膜原理330
IP31: 多孔材料原理331
IP32: 顏色改變(擬態(tài))原理331
IP33: 同質(均質)性原理332
IP34: 拋棄和再生原理332
IP35: 物理或化學參數(shù)改變原理333
IP36: 相變原理333
IP37: 熱膨脹原理334
IP38: 加速氧化(使用強力氧化劑)原理334
IP39: 惰性環(huán)境原理335
IP40: 復合材料原理335
附錄B物理效應336
附錄C化學效應338
附錄D幾何效應340
附錄E部分習題與實驗參考答案340
附錄F39×39矛盾矩陣349參考文獻35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