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延續(xù)了作者所一貫秉持的努力:反對學術抽象化、“黑話”化、“工業(yè)”化。這是上個世界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學界日益呈現(xiàn)的一個面貌,學術變成“專學”,學者變?yōu)椤皩<摇?。本書旨在指出:學問有兩個進路。首先,是從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存在性問題出發(fā),從日?,F(xiàn)實的各類現(xiàn)象出發(fā),在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慢慢形成理論,而故紙堆中的先賢智慧,也正是在當下生命之語境內被得到重新“激活”。另一條進路,則是今天大多數(shù)專業(yè)學者所采取的,直接學習各種術語、概念、黑話,以學科內某一組抽象的概念、術語或成說作為學問的出發(fā)點,用更多的概念解釋一個概念,最后,學問變成一個“黑話王國”、成為一門門“專學”。我們看到,在今天的學界,后一進路已呈壓倒性趨勢,而前者,實際上才是學問的原生態(tài)。學術原本是一種lifestyle,一種生活的方式。本書便是這樣一項努力:旨在重新恢復學術的鮮活性(freshness)和直接性(directness)。書中收入作者近年來的文字,而浸透在所有這些文字里面的,則是牟宗三先生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在這本書里,國學抑或西哲的種種概念,都不再是紙面上的枯干符號,而是活在作者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