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論根據(三)儒家人性論及其特點(四)中華傳統美德有十德(五)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六)中華傳統人文精神(七)文化就是人文教化(八)結語
二、論仁(一)釋仁(二)儒家諸子對仁的定義(三)仁德的具體表現(四)仁的精神實質
三、論義(一)釋義(二)義德的具體表現(三)義的精神實質
四、論禮(一)釋禮(二)禮的具體表現 (三)禮的精神及其功用 (四)社會習俗之禮的文化意義 (五)“讓”是儒道佛三家共同主張的價值觀 (六)禮的多重文化意義及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論智 (一)五常中的“智”不是指聰明、智慧和知識 (二)五常中的“智”既是良能,又是良知 (三)五常中的“智”就是幾希、良心、明德、至善 (四)“智”與“善”不具備特定的道德屬性
六、論信(一)釋釋(二)《論語》論信(三)《孟子》論信(四)信仰層面的信(五)信在五常中的作用(六)大信與小信(七)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七、論“五?!?(一)五常之說形成的歷史過程 (二)五常諸德的實質及其功用 (三)孟子對“仁義禮智”四德的定性 (四)漢儒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定性 (五)宋儒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定性 (六)筆者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內在的邏輯關系及其各自意義的論述
八、論孝 (一)釋孝 (二)孝道的具體內容 (三)孝道反映的倫理精神 (四)孝與忠結合而形成的忠孝思想 (五)“二十四孝”的得與失 (六)孝與慈相對而形成的慈孝觀 (七)孝道被推崇的歷史原因 (八)孝道的現實意義
九、論悌 (一)釋悌 (二)悌德的雙向性以及“出”的重要性 (三)悌德的實質在于“友善” (四)悌德的最大功用在于“和” (五)悌德本旨歸于仁德 (六)包括悌德在內的中華傳統美德表征的精神都是“愛”
十、論忠 (一)釋忠 (二)忠德包含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三)忠是一氣節(jié)(四)忠孝與忠君 (五)忠德與向善 (六)忠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十一、論廉(一)釋廉(二)廉的本質內涵(三)清廉的幾條標準(四)廉德的多重意義 (五)廉德的功用
十二、論恥(一)釋恥(二)《論語》論恥 (三)《孟子》論恥(四)知恥可以養(yǎng)德(五)自恥的特點及其意義
十三、論“四維” (一)“四維”思想的提出 (二)“四維”的釋義及其內涵 (三)“禮義廉恥”在《管子》中的具體規(guī)定 (四)“禮義廉恥”之“四維”之間的邏輯關系 (五)“恥”在“四維”中具有基礎性和全面性之作用 (六)當代人對“四維”的認知 (七)“四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十四、余論:十德各自反映的精神及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