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庫爾德工人黨的游擊隊女戰(zhàn)士瞄準敵人,魁北克的民眾正舉行另一次獨立游行;當波黑婦女在戰(zhàn)爭死難者墳場哀悼親人,北愛爾蘭忠誠派正用鮮血寫下“絕不投降”;當統(tǒng)一后的德國經歷“兄弟復合”的陣痛期,韃靼人正試圖重新在故鄉(xiāng)克里米亞站穩(wěn)腳跟。在全球化趨勢看似勢不可擋的今天,民族主義是否真的已無容身之所? 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理解當時全世界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葉禮庭考察了前南斯拉夫、庫爾德斯坦、北愛爾蘭、烏克蘭、魁北克、重新統(tǒng)一的德國六個國家和地區(qū)。他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游擊隊內部,他與德國萊比錫的新納粹組織頭目見面,他還采訪了前南斯拉夫國民議會議長、副總統(tǒng)米洛凡·吉拉斯……在戰(zhàn)爭、分裂、游行和恐怖襲擊的背后,葉禮庭看到一波洶涌的種族民族主義浪潮席卷了世界舞臺,血緣成為今天國際關系中的關鍵要素,而更符合社會現(xiàn)實的公民民族主義正遭受嚴峻挑戰(zhàn)。 像我這樣的世界主義者并不跨越民族,而一個世界主義的、后民族主義的精神最終將總是依賴于民族國家為公民提供安全和教化的能力。但就此而言,我是一個公民民族主義者,相信國家必須、公民有責捍衛(wèi)國家提供安全和權利的能力。 ——葉禮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