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樁的承載性能與樁的幾何尺寸、樁身強度、樁土間的相互作用效應等因素有關。樁土間的相互作用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樁側摩阻力和樁端阻力的大小及其作用特性。根據大量的工程實踐和研究成果,樁側摩阻力和樁端阻力的大小及其作用特性除與土層條件等因素有關外,還受施工工藝的影響。工藝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①灌注樁施工工序較多,施工工期較長,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孔內事故;②施工單位的機械設備、施工工藝、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差別很大,樁基施工的質量差異性大;③灌注樁施工采用泥漿護壁,必然在孔壁形成泥皮,在孔底殘留沉渣和擾動樁端土體,從而大大降低樁側摩阻力和樁端阻力,使樁的承載力大幅降低,不能發(fā)揮其強度潛能。而且,這些影響因素具有很大的隨機性,使鉆孔灌注樁的承載性能往往表現(xiàn)出很大的離散性,不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還大大降低了鉆孔灌注樁工程質量的可靠性。同時,由于樁越長,樁徑越大,所面臨的問題也就越多。施工中從鉆孔、清孑L到下鋼筋籠、灌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面臨的風險更大,施工工藝本身存在的缺陷表現(xiàn)越明顯,影響施工質量的因素會很多,可靠性也更差。為保證樁的承載力達到要求,縮短樁長或提高樁的承載力,采用后注漿技術是一種廉價和可靠的方法。另外,后注漿可減少樁基施工的人為影響及施工質量的差異性,使樁基性能的可靠度得到提高,對確保工程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后注漿技術以往主要應用于城市建設中的高層建筑,其樁徑、樁長一般較小。近年來,隨著工程實踐的發(fā)展,超長大直徑橋梁樁開始應用該項技術,如杭州灣跨海大橋、蘇通大橋、甬江鐵路特大橋等。后注漿技術以往主要應用于持力層以砂土為主的建筑,隨著工程實踐的發(fā)展,在黏性土和嵌巖樁中應用后注漿技術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對灌注樁進行注漿時,漿液在土層中往往以充填、滲透、擠密和劈裂等多種形式與土體相互作用,改變土體原有的結構,進而改變土體初始應力場和位移場。但到目前為止,注漿對土體強化加固的內在機制尚不明確,一些問題還無法解釋,理論研究還遠遠滯后于工程實踐。《灌注樁后注漿技術原理與工程實踐》總結了作者多年來在后注漿作用機理、工程應用和數(shù)值計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有助于后注漿技術的完善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