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宋朝第十一代皇帝孝宗趙昚、第十二代皇帝光宗趙惇為基本主線。高宗趙構于紹興三十二年禪位給孝宗,直到淳熙十四年才過世,而淳熙十六年年初,孝宗便再度禪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惇,直到紹熙五年辭世。這兩朝里,無論是孝宗趙眘還是光宗趙惇,都處在上面有個太上皇的非正常狀態(tài)里。不僅如此,高宗趙構的皇后吳氏直到光宗趙惇禪位時依然健在,形成了一個十分復雜的皇家權力架構。孝宗在位之初,正是金國新帝完顏雍剛剛即位。完顏雍即位后,雖然對宋朝態(tài)度仍十分強硬,但畢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沒有足夠的力量再對宋朝開戰(zhàn),加之親眼目睹了好戰(zhàn)給本國帶來的災難,所以在固守舊疆的原則之下,沒有進一步主動進攻宋朝,這就給了孝宗喘息之機。孝宗又是個頗有大志的帝王,即位后一心想奪回失去的中原、河北等地,因此下了極大的決心,在整飭吏治肅清貪腐的同時加緊訓練軍伍,培養(yǎng)將帥。趙惇是個并無大志的帝王,加之娶了軍閥李道之女悍婦李鳳娘為妻,心情一直受到壓抑,即位兩三年后,因李鳳娘濫殺宮嬪,致使趙惇患上了精神性疾病,從此失去了帝王威權,朝政漸顯雜亂。忠臣趙汝愚力挽狂瀾,救大宋朝于危難之際,與高宗老皇后吳氏聯(lián)手設計,利用趙眘大喪之禮趙惇拒不參加的機會擁立趙惇之子趙擴為帝,強行把趙惇廢為太上皇,從而使雜亂無章的朝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趙惇在位雖僅有五年,但因為政無方,使孝宗盡其半生打下的良好基礎遭到了嚴重的毀壞,所以《宋史·光宗紀》說:“及夫宮闈妒悍,內不能制,驚憂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養(yǎng)日怠,而乾、淳之業(yè)衰焉。”其實“衰焉”的豈止是孝宗乾道、淳熙之美政?可以說大宋朝經過趙惇這短短幾年的放任,內政日昏,官吏日怠,向后數(shù)十年里,雖也曾有過曇花一現(xiàn)的繁榮和富強,但氣數(shù)將盡,大勢將頹,人心日散,外敵日強,繼體的幾代帝王很難再有大的作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