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帕特森(1867-1947),英軍中校、工程師,也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并獵獲神話中的東非巨羚的人。他于1898年5月來到東非,負責修建從蒙巴薩通往內羅畢的鐵路,之后兩只雌獅陸續(xù)捕獵了二十八名鐵路建筑工人,在這片愁云慘霧中,帕特森于12月成功獵殺了這兩只“食人魔”。1907年,帕特森重回東非參與兩次狩獵之旅,這段經歷記載在他的第二本書(也是最后一本)《尼伊卡族的魔掌》里。第一次狩獵頗為順利,第二次卻不堪回首,他的一名同伴因熱病而神志不清,最后將子彈射進腦袋自殺身亡。有關帕特森的資料并不多,傳聞他頗具領導風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帕特森因領導猶太軍團有功,戰(zhàn)役結束后升為中校。【媒體評論】我讀過最驚悚的故事就是帕特森中校的《察沃的食人魔》。——美國前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 自從希羅多德的時代開始,人們說過或寫過無數(shù)與獅子有關的故事,就故事的曲折離奇和緊張刺激而言,沒有任何一個能和帕特森中校所寫的《察沃的食人魔》相提并論。——英國狩獵家暨探險家 塞盧斯【目錄】前言 一部人獅對抗的史詩自序 關于荒野的回憶第1章 初抵察沃第2章 食人獅首度現(xiàn)身第3章 棚車上的攻擊第4章 修建察沃橋第5章 與工人的沖突第6章 恐怖時期第7章 區(qū)域駐防官死里逃生第8章 第一頭食人獅之死第9章 第二頭食人獅之死第10章 察沃橋的完工第11章 斯瓦希里人和其他原住民第12章 追蹤河馬之夜第13章 恩頓谷中的一天第14章 發(fā)現(xiàn)食人獅的巢穴第15章 獵捕犀牛失敗第16章 一名寡婦的故事第17章 狂怒的犀牛第18章 阿西平原上的獅子第19章 落難商隊第20章 阿西河一日游第21章 馬賽人和其他部落第22章 洛山汗救了我一命第23章 另一次成功的獵獅行動第24章 巴侯塔最后的“西卡”第25章 車廂內的獅子第26章 在內羅畢工作第27章 發(fā)現(xiàn)新品種羚羊附錄一 十九世紀初的東非薩伐旅附錄二 工人獻詩【前言】前言 一部人獅對抗的史詩 大約七八年前,我在《原野報》(The Field)上讀到帕特森中校所寫的一篇短文,內容描述一位工程師忙著修筑烏干達鐵路烏干達鐵路,英國計劃在東非修筑的鐵路,東起濱海的蒙巴薩(Mombasa,西抵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畔的佛羅倫薩港(Port Florence,今稱基蘇木〔Kisumu〕)。這條長達五百八十英里的鐵道,穿越沼澤、河流和沙漠,完全以人力修筑,當時英國傳媒稱之為“瘋狂鐵道”。當時奉命參與這項工程的三萬五千人當中,大部分是印度裔勞工,因疾病和意外而傷亡的達三萬四千人,其中九千人直接喪命于這座人間地獄,當中成為察沃獅子的臨時點心的,大約有一百人。英國人修筑這條鐵道的目的是打算利用鐵路將整個地區(qū)分為兩部分,借此區(qū)隔黑奴,以便開辟一塊新的區(qū)域,供皇室及殖民統(tǒng)治者狩獵消遣之用,并鞏固英國在此地的勢力,以對抗看似日益興盛的德意志帝國。,卻遇上察沃的食人獅。曾在非洲打獵多時的我,當下便知道這篇可怕故事里的每句話絕對是真的。同時,我也明白,作者敘述這個故事時的態(tài)度非常謙遜;他未曾刻意強調他曾面臨的危險,例如,為了擊斃可怕的食人獅,他曾在許多夜晚熬夜守夜;還有一次,當他在僅靠四根搖晃的柱子支撐、不堪一擊的簡陋崗哨上站哨時,其中一頭可怕野獸正大搖大擺地靠近他。幸好他并未因此失去勇氣,反而在獅子撲上前的那一瞬間成功射殺了它。不過,如果這頭獅子是從他背后來襲,我想帕特森中??峙聲蔀橐淮蟠芎φ呙麊紊系男绿硗龌?,因為我就曾聽說過三頭獅子從樹上或架高的木屋中將人拖走的例子,而這些庇護所的高度,都遠超過帕特森中校在驚魂之夜那晚所待的那棟搖搖欲墜的建筑物。自從希羅多德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五世紀時的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史學之父。的時代開始,人們說過或寫過無數(shù)與獅子有關的故事;我自己也寫過一些,不過在所有我曾讀過或聽過的獅子故事里,就故事的曲折離奇和緊張刺激而言,沒有任何一個能和帕特森中校所寫的《察沃的食人魔》相提并論。與獅子有關的故事通常都是冒險故事,往往既恐怖又悲慘,事件的發(fā)生過程可能只是某個晚上的幾個小時而已,但《察沃的食人魔》卻是一部史詩,而且這個延續(xù)數(shù)月之久的人間悲劇,最后卻只憑借一個人的機智與毅力就成功畫下句點。讀過首次刊載的察沃食人獅故事幾年后,我認識了羅斯??偨y(tǒng)羅斯福總統(tǒng),(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美國第二十六任總統(tǒng)。他在自己所著的《非洲獵蹤》(AfricanGame Trails)里曾提過:“史上最驚悚的真實故事,就是帕特森中校的《察沃的食人魔》。”羅斯??偨y(tǒng)才華洋溢,精通許多事物,除了涉足政治,同時也是歷史學家、博物學家、探險家,足跡遍及美國、非洲、南美原野。一生著作超過三十本。。我將我記得的故事情節(jié)告訴他,他對這個故事深感興趣(所有與自然或野生動物有關的真實故事都令他著迷),并要求我將在《原野報》上發(fā)表的故事寄給他。我照辦了,而在他之后寫給我的信里,他提到這個故事,同時寫道:“你寄來的那兩篇文章所描述的烏干達食人獅事件,我想應是有史以來最引人注目的故事,可惜它們無法長久保存。”現(xiàn)在,我很高興它將長久保存下來了;而我也敢向帕特森中校保證,羅斯福總統(tǒng)將成為他最忠實的讀者。講述察沃食人獅的章節(jié),也許比本書的其他部分更引人注目,不過我想大部分讀者都會同意,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滿趣味及種種資訊。有關如何克服修建察沃橋察沃橋(Tsavo Bridge),這座橋最后在東非戰(zhàn)役(East Africa Campaign)時遭德軍炸得粉碎,徒留當初因為建造它而引來的所有害怕、死亡與驚恐。時所遭遇的困難,帕特森中校的描述可謂引人入勝,而他在化解印度工人發(fā)動的叛變時所展現(xiàn)的膽識、機智與決心,更超越了他在單獨面對獅子、犀牛及其他猛獸時所展現(xiàn)的英勇。最后我要說的是,我花了兩個夜晚的菁華時段閱讀帕特森中校的本書初稿,我想告訴他,這兩個夜晚就像變魔術般,飛快流逝了。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我的興趣未曾稍減,因為我知道我所讀的故事絕對是真的。英國薩里郡沃普爾斯頓一九〇七年九月十八日 自序 關于荒野的回憶 將下述故事公諸大眾之前令我感到萬分惶恐,不過,曾聽過我的蠻荒奇遇的朋友一再慫恿我寫下這段冒險過程,于是在百般猶疑后,我終于決定將它付梓成書。我相信,許多未曾遠離文明世界的讀者可能會認為書中某些情節(jié)夸大不實。我只能向他們保證,我已低調處理那些的確屬實的事件,并盡量試著以簡單而坦白的方式來呈現(xiàn)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事件發(fā)生時的英屬東非,情況與今日大不相同。當時鐵路仍在修筑中,如今文明已隨著火車來到此地,使此地日益現(xiàn)代化;當時鐵路沿線的城鎮(zhèn)一片荒涼,如今只有遠離鐵路的地區(qū)依然如此。如果這本記錄我在荒野兩年工作和游歷經驗的小書能引發(fā)任何興趣,或是稍微喚起人們對于我們擁有的那塊位于赤道、美麗而寶貴的土地的注意,那么我覺得為這本書所付出的心血都是值得的。我非常感激沃德(CyrilWard)女士、莫爾斯沃思(GuilfordMolesworth)先生、斯普納(T.J.Spooner)先生,以及羅森(C.Rawson)先生,感謝他們大方地讓我在書中使用他們拍攝的照片。我也要誠摯地感謝非洲拓荒的老前輩賽盧斯(Frederic Courteney Selous)先生愿為拙作撰寫序言,他的確是最好的人選。一九〇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