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即《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后學所著,反映了莊子及早期道家的哲學、藝術、美學思想及人生觀、政治觀等等。全書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所作,大體可代表其思想核心,而外、雜篇則出于莊子后學,摻雜黃老等學說而成。該書想象奇譎,構思巧妙,寓言豐富,情致曠達,瑰麗浪漫,勾畫了一個奇特的世界,代表了先秦散文的高成就,對后世文學語言影響極深。西晉時,郭象對《莊子》一書的篇目進行了改造和厘定,此后沿用,后世解莊皆以此為范例。 此本《分章標題南華真經注》十卷,(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為南宋末坊刻本。白口,左右雙邊,有耳題。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二十八字。書中鈐印多方,迭經多位名家收藏,后被民國藏書大家周叔弢收藏,捐贈給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