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稱“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古代以孝治天下,漢代起就對《孝經》極其重視,唐明皇李隆基還親自注釋,宋代時列入“十三經”,為古代中國較重要的經典之一。孔子是萬世師表,鄭玄是東漢經學大師,但《孝經》是否為孔子所著,鄭玄有沒有對《孝經》作過注釋,歷代都存有爭議,皮錫瑞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他在嚴可均輯佚《孝經》鄭注的基礎上,補輯考校,征引群籍及鄭玄他經之注,對鄭注疏通發(fā)明,在還原鄭注文本的同時,也抉發(fā)了鄭注精義和古制古義,同時對《孝經》作了翔實的注釋。并且爬梳漢以前征引《孝經》的文獻,附于每條注疏之后,以證明《孝經》并非漢儒偽作。本書詳于考證典章制度,舉凡社稷、宗廟、喪服、祭享、朝聘、巡守、郊祀、明堂、辟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無不原原本本,是清代注釋《孝經》的代表之作。本書20世紀80年即已列入全國古籍整理規(guī)劃,是“清人十三經注疏”的重要典籍。此次采用全式標點細致整理,以師伏堂初刻本為底本,勘誤校異,并附錄相關資料以助閱讀,是展閱《孝經鄭注疏》的較佳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