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定都洛陽,于關中置雍州,后依漢武帝時建置,分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仍號“三輔”,長安為京兆尹治所,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仍然十分重大。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繁,長安先后成為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政權的首都所在。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楊堅即在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側“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的地方建造新都“大興城”。唐代改大興為長安,并進一步修建和完善。至盛唐,長安城規(guī)模盛極一時,唐朝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宗教習俗、城市建設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西方文化也通過唐長安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唐長安成為東西方商業(yè)、文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世界上大的國際性大都會。其城區(qū)面積約八十四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墻內面積的九點七倍。其形制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日本國的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以及唐東北地區(qū)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高度仿效了長安城的建設規(guī)劃。唐代以后,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東移,長安失去了國都的地位。五代時,后梁在此設大安府,后唐設西京京兆府,后晉置晉昌軍,后漢、后周為永興軍。宋代設永興軍路京兆府。元設安西路總管府,皇慶元年,改名為奉元路。明朝洪武元年,正式更名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一直沿用至今。在宋、元、明、清權力更迭和政治、經濟重心變更的過程中,西安逐漸淡出了國家政治、經濟的核心區(qū)域。但是,在穩(wěn)固西部、管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促進西北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等方面,西安仍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西安作為西北重鎮(zhèn)的地位一直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