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藝術理論陳履生藝術評論集(下冊)

陳履生藝術評論集(下冊)

陳履生藝術評論集(下冊)

定 價:¥60.00

作 者: 陳履生 著
出版社: 廣西美術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49415885 出版時間: 2016-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7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陳履生藝術評論集:下冊》主要內(nèi)容包括:對話在米蘭、藝術的搓衣板、工藝美術與文化遺產(chǎn)、民間美術作為一種資源需要挖掘、當代中國藝術產(chǎn)業(yè)的機遇與困境、保護文物所處的環(huán)境與保護文物自身同樣重要、筆·湖筆·湖筆文化:在當代文化中應該如何定位、反思景泰藍成了“景太濫”、關于工藝美術的思考二題、“文房四寶”與文化產(chǎn)業(yè)等。

作者簡介

  陳履生,1956年生于江蘇揚中。1985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yè),獲碩士學位。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古典美術編輯室主任、中國畫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兼任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吉首大學、廣州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外交學院、臺灣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圖書目錄

油畫與版畫
時代的刃鋒
“寫實油畫”與“現(xiàn)代油畫”之辨
面對蘇天賜作品的感觸
認識塑畫感受楊斌
歷史的承續(xù)——從廣軍的庚寅年賀年版畫談起
版畫的時代圖典——《春華秋實·1949-2009新中國版畫集》讀后
廣軍之牛
琪丹版畫展前言
靳尚誼與毛澤東像
連接文化傳統(tǒng)的繪畫審美趣味的延伸是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
文人·文心·文趣·文藝:無關乎油彩與水墨——看盛梅冰的畫所想
歷史·風情:李樹基的藝術趣味
用自覺的真情實感去融化冷漠才能給藝術帶來持久
的感動人的力量
追憶海上的歷史
——論馮少協(xié)海上絲綢之路系列油畫創(chuàng)作
雕塑
應該鼓勵建設沒有雕塑的空間讓審美回歸自然
雕塑藝術形式語言的多樣化不能忽視造型中的基本問題
甲方對當代景觀雕塑的影響——從廣州新白云機場景觀雕塑《五云九如》談起
借奧運的東風重振中國雕塑
論韓美林的雕塑
韓美林雕塑《母與子》簡介
應該從立法的層面保護文化環(huán)境以治理泛濫的“三俗”雕塑
當代中國雕塑家應該放下工程而努力恢復寫實的基本功
當代藝術
以藝術的名義:行為藝術的窮途末路
比黃金還貴的“藝術家之屎”不可能是香的
《以“藝術”的名義》前言
堵住走偏門的人體彩繪首先是要引導公眾提高對藝術的鑒別能力和欣賞能力
愛的精神纏繞:艾敬的藝術特質
黃致陽:符號構成的趣味
對話在米蘭
藝術的搓衣板
工藝美術與文化遺產(chǎn)
民間美術作為一種資源需要挖掘
當代中國藝術產(chǎn)業(yè)的機遇與困境
保護文物所處的環(huán)境與保護文物自身同樣重要
筆·湖筆·湖筆文化:在當代文化中應該如何定位
反思景泰藍成了“景太濫”
關于工藝美術的思考二題
“文房四寶”與文化產(chǎn)業(yè)
Bulgari展覽序
中國工藝美術論綱
沐浴在國際化的巴黎新風中
大眾美術
視覺前沿——連環(huán)畫再現(xiàn)“樣板戲”的目的和意義都值得思考
中國漫畫的復興必須確立中國的風格
由70歲的三毛成為“哈韓”少年看當代中國漫畫的缺失
知青美術簡論
連環(huán)畫應走出“藝術之宮”
《地球的紅飄帶》前言
重讀華君武
文化奇跡:米老鼠的魅力與迪士尼的產(chǎn)業(yè)
攝影
人體攝影飄忽在藝術與色情之間
攝影在古風和時尚之外還有被遮蔽的關注中國人本
建筑攝影展前言
影像國博
國外博物館建筑與攝影
建立攝影的藝術新秩序以突破“人人都是攝影家”的時代困局
逄小威攝影展前言
“陳履生巴西攝影展”前言
臺港澳藝術與藝術家
浪子回頭:劉國松藝術歷程的啟示性意義
時代的契機:劉國松的影響
清明·突?!獙O蔣濤的“高遠”風格
同祖同宗同源同法——寫在北京、臺灣山水畫展之前
楊英風——時代的呦呦之聲和鳳凰之舞
應該跨越美術史的局限來品評當代臺灣美術創(chuàng)作
如何品評當代臺灣美術創(chuàng)作
江明賢的藝術特色
臺灣藝壇的父子雙雄
學藝融通:饒宗頤先生的繪畫特色
朱振南:在語言的矛盾和沖突中調和水墨
評論
與吳冠中先生商榷
發(fā)展國畫藝術
批評失衡的時代如何批評
只有公眾執(zhí)掌公共藝術的話語權才能反映公共藝術的本質特點
何謂藝術與科學——兼評“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
觀國展,談國畫,論發(fā)展
“漓江畫派”推出“五彩廣西”
關于陳半丁和全國美展的雜談三則
保衛(wèi)“人民藝術家”稱號
老調重談話“寫生”
探尋國畫的底線
標準像的意義和價值
談“北京風韻”系列展
中國書畫傳統(tǒng)的兩難之境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綜合展區(qū)序言
批評何在?批評何為?
炫:2011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一枝紅杏出墻來——讀羅寒蕾的《阿杏》
李小可的水墨家園——陳履生的訪談與評論
《空房》之“空”意蘊深邃
應該從核心問題上激發(fā)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自信
寄望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在學術和規(guī)模等方面的改進,以重振全國美展
2015年美術述評
前言、后記與讀書、書評
劉國松評傳后記
讀《中國歷代畫目大典》的感想
《萬青力美術文集》序
《畫壇伉儷》前言
讀李向陽的《愛過這一行》
讀李延聲的《智者》
《曹俊談藝文集》序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出版的時代境遇
《革命的時代》后記
趙少儼《墨花集》序
《人類大百科》序
陰差陽錯——“王加歐洲游記展”前言
我與《美術報》
記住她的風度、愛心、藝術——李萬《郁風藝術評傳》序
來自天外:寫給卓瑪
讀《仰觀集》兼論孫機先生的治學
推薦《百年袁家》——為《羊城晚報》“權威薦書,分眾閱讀”
《林樹中畫集》序
讀書改變命運
伍眉畫社前言
文人的書房
《陳履生畫集》前言
《江洲藝譚》前言
《燈下藝話》前言
《陳履生美術史論集》前言
《視覺前沿——陳履生專欄文集》前言
交流
學習達利從南走到北
克里斯托的“門”對于紐約中央公園的環(huán)境影響
比較列賓美術學院和巴黎美術學院
為了喚醒的紀念——日本丸木位里夫婦的《原爆圖》
美國畫家艾米·羅西埃在中國抗戰(zhàn)時期的作品
合作·共贏:開創(chuàng)中美博物館展覽交流的新時代
展覽引進與輸出的背后是國家態(tài)度
菲律賓:文化融合中的博物館
碰撞與融合——全美華人美術教授作品展序言
科勒-穆勒夫人的“任性”
荷蘭國家博物館中國藏品卷序言
博物館、美術館與畫館
畫院的問題還是老問題,但要換一個角度去認識
繁榮溯往古后起驚風雷——四川省詩書畫院20年
藝術品的國家收藏要靠全社會的力量才能豐富和提高
“歷史與藝術并重”為國博開啟時代新航程
以博物館的發(fā)展為例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博物館建筑空間與文化魅力
我心依舊:我心中的圣殿——紀念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
民營博物館只有表現(xiàn)出文化關懷才能在文化建設中大有作為
關于博物館燈光照明
關于畫院的思考——紀念浙江畫院成立30周年
瓶頸的制約與突破:談中美博物館的展覽交流
國博:歷史與藝術并重——從“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說起
阿姆斯特丹倫勃朗故居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電影博物館
荷蘭海牙莫里茨皇家博物館
博物館、美術館可建立自己的專業(yè)準則
國家收藏文化共享
美術館的知識生產(chǎn)以公眾為核心
國家博物館與大數(shù)據(jù)下的中國書畫藝術發(fā)展
收藏與藝術市場
“行畫”現(xiàn)象——北京繪畫市場叢談之二
主流性藝術產(chǎn)業(yè)的困境
買畫不可信畫冊
《鑒寶》的“鑒”定位在對于價位的認識之上毫無意義
重要的是對藝術的理解
不要忽悠圓明園的“水龍頭”
收藏:文化和品格的選擇
藝術品投資的“知”與“行”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