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羽衣甘藍育種技術
1 羽衣甘藍系統(tǒng)分類學地位
1.1 近緣種及變種
1.2 遺傳多樣性
2 羽衣甘藍繁殖生物學
2.1 植物形態(tài)
2.1.1 營養(yǎng)生長期形態(tài)
2.1.2 生殖生長期形態(tài)
2.2 傳粉受精與種子發(fā)育
3 主要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
3.1 葉型
3.2 葉色
3.3 其他相關農藝性狀
4 羽衣甘藍育種目標
4.1 改善品質
4.1.1 改善觀賞品質
4.1.2 改善食用品質
4.1.3 切花型品種的選育
4.2 提高抗性
4.2.1 提高抗蟲能力
4.2.2 選育耐低溫品種
4.2.3 選育晚抽薹品種
4.3 其他
4.3.1 選育雄性不育系
4.3.2 選育自交不親和系
5 羽衣甘藍育種方法與成果
5.1 遠緣雜交與回交
5.1.1 遠緣雜交
5.1.2 回交
5.2 雄性不育雜種優(yōu)勢利用
5.2.1 細胞質雄性不育
5.2.2 細胞核雄性不育
5.2.3 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5.3 自交不親和雜種優(yōu)勢利用
5.3.1 自交不親和性的測定方法
5.3.2 自交不親和性的遺傳機制
5.3.3 自交不親和系選育
5.4 單倍體育種技術
5.4.1 人工誘導單倍體的途徑
5.4.2 單倍體的鑒定
5.5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
6 羽衣甘藍新品種保護與審定(備案)
6.1 新品種保護
6.1.1 新品種保護的意義
6.1.2 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程序
6.2 新品種審定與備案
7 羽衣甘藍雜交種制種技術
7.1 播種
……
下篇 羽衣甘藍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