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環(huán)境科學、安全科學環(huán)境科學基礎理論水土保持學前沿

水土保持學前沿

水土保持學前沿

定 價:¥88.00

作 者: 余新曉 等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系列叢書
標 簽: 工業(yè)技術 環(huán)境保護管理 環(huán)境科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435071 出版時間: 2015-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3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系列叢書:水土保持學前沿》立足于水土保持學最新理論研究和學科前沿,分11個專題,系統(tǒng)地闡述了當今水土保持學的最新理論、方法和技術,為今后水土保持的學科發(fā)展與實踐經驗推廣起到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余新曉,北京林業(yè)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院長,教育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林業(yè)局水土保持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植物根系固土護坡機理
1.1 引言
1.2 根系增強理論
1.2.1 根土相互作用
1.2.2 黏聚力與根系增強作用
1.2.3 根增強作用模型
1.3 加筋理論
1.4 錨固理論
1.5 研究展望
1.5.1 根系形態(tài)研究
1.5.2 深入研究根土界面的摩擦作用
1.5.3 根系增強土體作用演化過程
1.5.4 穩(wěn)定性分析
參考文獻

第2章 水土保持生態(tài)清潔流域治理原理與技術
2.1 引言
2.2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概述
2.2.1 概念和內涵
2.2.2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治理的理論基礎
2.2.3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建設與傳統(tǒng)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主要聯(lián)系與區(qū)別
2.3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的治理措施
2.3.1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
2.3.2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
2.3.3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主要治理措施
2.4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監(jiān)測與評價
2.4.1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監(jiān)測
2.4.2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評價
2.4.3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的建設標準
2.5 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管理
2.5.1 組織管理
2.5.2 運行技術管理
2.6 結語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原理與技術
3.1 引言
3.1.1 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的來由及提出
3.1.2 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發(fā)展歷程
3.1.3 開展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的科學意義
3.2 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原理與技術模式
3.2.1 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原理
3.2.2 生態(tài)脆弱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關鍵技術及模式
3.3 結語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山地侵蝕災害防治原理與技術
4.1 引言
4.2 山地災害的基本知識
4.2.1 山地災害的概念和成因
4.2.2 山地災害的特征與分類
4.2.3 山地災害的防治
4.2.4 山地災害研究的基本內容
4.3 山地災害的發(fā)生條件
4.3.1 滑坡的形成條件
4.3.2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4.3.3 山洪的形成條件
4.4 山地災害的防治技術體系
4.4.1 山地災害的預防
4.4.2 山地災害的預測預警技術
4.4.3 山地災害的防治措施技術
4.5 結語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城市與平原水土保持原理與技術
5.1 引言
5.2 城市水土保持
5.2.1 城市水土保持的相關概念與內涵
5.2.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點與評價
5.2.3 城市水土保持措施與實踐
5.2.4 存在問題與挑戰(zhàn)
5.3 平原水土保持
5.3.1 平原水土保持的概念與內涵
5.3.2 平原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分析
5.3.3 平原水土流失的類型和特點
5.3.4 平原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5.3.5 平原水土保持對策和建議
參考文獻

第6章 石漠化防治原理與技術
6.1 引言
6.1.1 喀斯特地貌及石漠化的概念
6.1.2 喀斯特石漠化現(xiàn)狀與分布
6.1.3 喀斯特石漠化成因與危害
6.1.4 石漠化防治現(xiàn)狀
6.2 石漠化防治原理與技術
6.2.1 石漠化防治原理
6.2.2 石漠化分區(qū)治理
6.2.3 石漠化防治技術
6.3 結語與展望
6.3.1 結論
6.3.2 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防沙治沙技術模式
7.1 引言
7.2 中國沙化土地治理分區(qū)
7.2.1 干旱沙漠類型區(qū)
7.2.2 高寒干旱半干旱沙化土地類型區(qū)
7.2.3 半干旱沙地及沙化土地類型區(qū)
7.2.4 半干旱、半濕潤沙化土地類型區(qū)
7.2.5 濕潤沙化土地類型區(qū)
7.3 防沙治沙技術體系
7.3.1 植物措施
7.3.2 物理治沙措施
7.3.3 化學治沙措施
7.3.4 保護性耕作措施

第8章 水土保持與PM2.5 防治原理與技術
8.1 引言
8.2 城市PM2.5 基本問題
8.2.1 PM2.5 的定義
8.2.2 PM2.5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8.3 城市PM2.5 來源
8.3.1 PM2.5 自然來源
8.3.2 PM2.5 人為來源
8.3.3 PM2.5 的源解析
8.4 PM2.5 監(jiān)測設備及結構
8.4.1 PM2.5 分離
8.4.2 PM2.5 測定
8.5 城市森林阻滯吸收PM2.5 等顆粒物
8.5.1 森林植被調控PM2.5 等顆粒物機理
8.5.2 森林阻滯吸附PM2.5 等顆粒物與氣象因素的關系
8.5.3 森林對于PM2.5 等顆粒物調控作用
8.5.4 影響森林調控PM2.5 等顆粒物的影響因素
8.5.5 森林調控PM2.5 等顆粒物存在問題與發(fā)展趨勢
8.6 城市水土保持調節(jié)PM2.5 的功能
8.6.1 城市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8.6.2 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與臨時措施
8.7 防控PM2.5 的城市水土保持政策
8.7.1 本地塵
8.7.2 外來塵
8.7.3 水土保持建議樹種選擇
8.8 展望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功能及其價值量計算
9.1 引言
9.1.1 保持和涵養(yǎng)水源功能
9.1.2 保持和改良土壤功能
9.1.3 固碳供氧功能
9.1.4 凈化空氣功能
9.1.5 防風固沙功能
9.1.6 生物多樣性功能
9.2 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價值支撐理論
9.3 水土保持生態(tài)功能評價指標體系
9.3.1 指標選取的原則
9.3.2 指標及指標體系
9.4 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功能分布式測算方法
9.4.1 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功能分布式測算
9.4.2 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功能物質量測算結果
9.5 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生態(tài)服務功能分析與計算方法
9.5.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9.5.2 水土保持農業(yè)措施
9.5.3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9.5.4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措施
9.5.5 小結
9.6 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價值量估算方法
9.6.1 保持與改良土壤價值量估算方法
9.6.2 保持和涵養(yǎng)水源價值估算方法
9.6.3 固碳制氧價值估算方法
9.6.4 防風固沙價值估算方法
9.6.5 凈化空氣價值估算方法
9.6.6 生物多樣性價值估算方法
9.6.7 小結
9.7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原理與方法
10.1 引言
10.1.1 水土流失的危害
10.1.2 水土保持的作用
10.1.3 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shù)母拍罴胺诸?br>10.1.4 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shù)陌l(fā)展歷程
10.2 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shù)脑砼c方法
10.2.1 生態(tài)補償?shù)睦碚摶A
10.2.2 水土保持生態(tài)功能補償機制
10.2.3 我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分區(qū)及補償要素
10.2.4 水土保持生態(tài)功能補償法律政策體系
10.3 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10.3.1 主要結論
10.3.2 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第11章 水土保持3S技術原理與方法
11.1 引言
11.2 GIS原理與方法
11.2.1 GIS組成
11.2.2 GIS空間數(shù)據結構
11.2.3 GIS數(shù)據輸入
11.2.4 空間數(shù)據錄入后的處理
11.2.5 空間信息查詢
11.2.6 空間分析
11.3 遙感技術原理與方法
11.3.1 遙感系統(tǒng)的組成與類型
11.3.2 電磁波與光譜特征
11.3.3 遙感成像原理
11.3.4 遙感圖像處理
11.3.5 RS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中的應用
11.4 GPS原理與方法
11.4.1 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組成
11.4.2 基本定位原理
11.4.3 GPS接收機工作原理及分類
11.4.4 GPS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中的應用
11.5 結語與討論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