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形式,財政政策一直是政府對于經濟進行直接調控的主要政策方式,也是實現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然而長期以來,在政府實施財政政策能否產生預期政策效果的問題上。不同的經濟學派對此表示不同的看法。財政政策的有效性、靈敏性和穩(wěn)健性成為當前宏觀經濟學家爭論的焦點,圍繞著這一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仍然是宏觀經濟學中非?;钴S和重要的一個領域。
《我國財政政策傳導機制與動態(tài)有效性的計量研究》以財政政策理論為基礎,以我國財政政策實踐為出發(fā)點,對我國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與動態(tài)有效性進行經濟計量分析,并以此為我國制定合理有效的財政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我國財政政策傳導機制與動態(tài)有效性的計量研究》的研究主要沿著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對西方經濟學派的財政政策主張和國內外財政政策的有效性研究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并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財政政策實踐進行了回顧。
二、在IS—LM模型框架下對財政政策效應進行了詳細的數理推導和分析。
三、引入“政策中性”命題和“李嘉圖等價”命題,在模型框架下分析財政政策無效的作用機理,并進一步利用sVAR模型驗證了李嘉圖等價命題在我國經濟當中并不成立。
四、研究了常用于大型宏觀經濟模型中的幾類財政政策規(guī)則的短期動態(tài)和長期均衡特性,進一步利用時間一致性理論對我國財政政策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影響關系展開實證分析,并據此給出我國財政政策的取向選擇建議。
五、研究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通過分析財政政策工具變量與收入分配、貨幣供給和價格等中介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影響,檢驗我國財政政策作用的傳導實效。
六、考察財政政策與經濟周期波動之間的關聯性,描述和檢驗財政政策的規(guī)則性和相機選擇性,據此來分析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運行的穩(wěn)定效果。
七、研究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利用時變參數模型分別估計并計算得到動態(tài)的財政政策乘數和貨幣需求相對于實際產出的彈性系數,檢驗我國財政政策對總產出的“乘數效應”和“緊縮效應”。
八、通過推導帶有“預期錯覺”的財政支出模型,檢驗我國財政支出當中一些幻覺成分的構成并得出相應的財政政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