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菱窠,怎樣的一個“巢”?
穿過浮華,一片川西式園林盡收眼底
這里喧囂全無,儼然可以隨意忘卻的一個隱者
走近“菱窠”,走進李劼人筆下的人物內心
隱居“菱窠”,李劼人為何要“躲進小樓”
“家”字輩的李劼人,大半生沒有一個真正的家
“劫人暫藏于菱窠”,一枚閑章的閑與不閑
第二章 成都,李劼人一生手不釋卷的《圣經》
李劼人舉手投足,其骨子里都是成都的味道
《大波》似一座高峰,切斷了李劼人的攀登路線
李劼人一生的文學夢都與清貧相依相偎
“文學夢”和“孔方兄”無情地透支著李劼人的青春
好友舒新城成了李劼人生命中的“救世主”
“大河三部曲”成就了壯年時期的李劼人
第三章 文學路上,李劼人多種角色負重前行
廉頗老矣,發(fā)出“最便宜產品是文章”之嘆
生命倒計時,畫出一個巨大的“!”
作家與市長,是耶非耶?
《大波》憾為中國文學“斷臂的維納斯”
市長與作家,禍兮福兮?
世界,何時破解“李劼人難題”?
第四章 如椽巨筆下的川菜活色生香
李劼人的文字,就是“菜譜中的菜譜”
成都人的味覺,多半寄托在各種小吃身上
成都人吃的精髓就在“蒼蠅館子”
“回鍋肉”是四川人靈魂與味覺的原鄉(xiāng)
“麻婆豆腐”的舞臺就是川菜的舞臺
第五章 特殊年代“李劼人式”的美食哲學
“小雅軒”堪稱李劼人生命中的重要驛站
烹飪美廚和烹飪文字都講究“本味主義”
困難年月,文人雅聚之經典趣聞
李劼人對“豬”和“豬肉”的“研究”入木三分
第六章 一幅浩渺的“成都清明上河圖”
油畫般的老成都就這樣[活起來了]
學者般考究推出一成都信史
李劼人就是用平民視角講述歷史的[荷馬]
茶館是外地人看成都的一個絕佳窗口
麻將文化是成都人精神面貌的一個載體
李劼人,將自己融進成都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