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至今的中國學界、1960年代以來的海外漢學界,“‘打倒孔家店’是‘五四’時期的口號”,一直被目為“常識”。1980年代以來,尤其是“五四全盤反傳統(tǒng)”論及相關聯(lián)的“斷裂”論、“感情用事”論等出現(xiàn)以來,主要是國內近代史學、哲學和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在回應這些論斷時開始質疑這一口號本身。但總體來看,國內外對該口號的虛無性缺乏足夠警惕,對其在后“五四”時期誕生的情況缺乏充分考量,而對“打孔家店”運動的真相缺乏更細致的梳理與辨析。該著以新文化-新文學運動為中心,在對大量原始期刊及第一手資料的發(fā)掘和論析的基礎上,首次從思想梳理角度探究了“打倒孔家店”這一“口號”與“五四”之間復雜幽微的關系。通過對“打孔家店”運動的思想資源即從戊戌到《青年》雜志誕生前的反孔非儒思想的梳理,對新文化先驅們“打孔家店”的主觀意圖、客觀情勢及實際反叛內容——“非孝”、“非節(jié)”等——的剖析,文章還原了“五四”并無“打倒孔家店”之“實” 這一歷史本相。基于“打倒孔家店”之說的歷史根基的缺失,學界應重新考量“五四全盤反傳統(tǒng)”論等的合理性與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