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產權與稅收
第1章 產權稅收論:基于中國實踐的分析框架
1.1 產權與稅收:關聯(lián)性及互動關系的考察
1.1.1 稅收依附于產權基礎而存在
1.1.2 稅收與產權的關聯(lián)互動性
1.1.3 產權決定稅收邊界
1.2 產權稅收論的基本理論框架
1.2.1 稅收、產權與資源配置效率
1.2.2 企業(yè)邊界的稅收約束
1.3 產權型稅收體系的構建
1.3.1 產權型稅收體系的基本架構
1.3.2 產權視角的中國稅制缺陷分析
1.3.3 產權保護導向的稅收授權立法權的回歸
1.4 稅收負擔的產權安排范式
1.4.1 產權交易模式:股權交易超越資產交易
1.4.2 產權調整模式:企業(yè)重組的稅收激勵
1.4.3 產權傳承模式:財產繼承和贈與
1.4.4 保險理財模式:代際之間的“財富傳遞管道”
第2章 產權安排與企業(yè)稅收負擔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產權與企業(yè)稅負
2.2.1 產權理論
2.2.2 產權安排的效率性理論
2.2.3 產權安排對企業(yè)稅負的影響
2.2.4 稅收負擔理論
2.2.5 企業(yè)稅負的相關影響因素
2.3 產權邊界與企業(yè)稅收負擔研究
2.3.1 市場被企業(yè)所替代的企業(yè)稅負
2.3.2 企業(yè)被市場所替代的企業(yè)稅負
2.3.3 市場與企業(yè)的相互替代性與企業(yè)稅負的均衡分析
2.3.4 產權邊界與稅收負擔的研究結論
2.4 產權安排與企業(yè)稅收負擔分析
2.4.1 企業(yè)的政治關聯(lián)差異與企業(yè)稅負
2.4.2 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特點差異與企業(yè)稅負
2.4.3 避稅行為與企業(yè)稅負
2.4.4 不同產權安排下企業(yè)稅負的比較分析
2.5 不同產權安排下企業(yè)實際所得稅負的實證研究
2.5.1 研究假設
2.5.2樣本選擇及數(shù)據(jù)來源
2.5.3 研究設計
2.5.4 實證檢驗
2.5.5 研究結論與不足
2.5.6 政策建議
本篇參考文獻
第2篇 產權轉型、土地收益與稅收
第3章 有效產權、稅收與中國產權轉型
3.1 中國產權的特征
3.1.1 完全產權與殘缺產權
3.1.2 正式產權與非正式產權
3.2 中國產權轉型:基于有效產權視角的分析
3.2.1 由非正式產權形成明晰化的正式產權
3.2.2 殘缺產權轉變?yōu)橥暾a權
3.3 稅收在中國產權轉型中的作用
3.3.1 確認產權:一種合法的稅收途徑
3.3.2 保護產權:構建一套產權視角的稅收體系
3.4 結論
3.4.1 產權轉型與私有化的關系
3.4.2 有效產權制度的構建:修補殘缺產權與確立正式產權
3.4.3 稅收的雙重角色:產權證人與產權保護人
3.4.4 產權轉型的推動力量:政府引導與市場覺醒的博弈互動
第4章 基于產權視角的土地收益與土地稅制研究
4.1 中國土地產權與土地制度
4.1.1 中國現(xiàn)階段的土地制度
4.1.2 中國集體土地產權的實現(xiàn)與限制
4.1.3 中國集體土地制度的內在缺陷
4.2 基于中國土地制度的土地收益分析
4.2.1 中國土地收益現(xiàn)狀描述
4.2.2 中國土地收益的支出結構
4.2.3 現(xiàn)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負面效應
4.3 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與土地收益分配
4.3.1 土地產權制度的完善思路
4.3.2 土地使用權出讓制度的完善
4.3.3 改革調整土地稅收制度
本篇參考文獻
第3篇 中國宏觀稅負:水平與結構
第5章 中國宏觀稅負水平研究
5.1 中國宏觀稅負水平的現(xiàn)實描述
5.1.1 宏觀稅負的研究口徑
5.1.2 中國宏觀稅負的現(xiàn)實分析
5.1.3 中國與其他國家宏觀稅負的比較
5.2 基于最優(yōu)經濟增長的中國宏觀稅負水平
5.2.1 最優(yōu)宏觀稅負的理論模型
5.2.2 最優(yōu)宏觀稅負的實證分析
5.2.3 中國實際宏觀稅負水平的評價
第6章 中國宏觀稅負結構研究
6.1 中國稅負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6.1.1 中國各稅種稅負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6.1.2 基于經濟增長角度的中國稅負結構合理性研究
6.2 基于經濟增長的地區(qū)稅負結構研究
6.2.1 中國地區(qū)稅負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6.2.2 地區(qū)宏觀稅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本篇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1 Tax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China's Practice
附錄2 On Effective Property Rights。Tax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roperty Rights
——An analysis from perspective of incomplete property rightS and informal property rights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