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命:天地之化本于中和
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道不可離,君子慎獨
要有“三省吾身”的態(tài)度
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第二章 時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做個堅守道德的君子
反中庸者是可怕的
去除內心的肆無忌憚
第三章 鮮能: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孔子的中庸思想
人的欲望永遠都不能滿足
必須克服褊狹的劣根性
第四章 行明:既無過之,亦無不及
萬事都要講究一個“度”
物壯則老,過猶不及
適度才是正確的選擇
驕矜者無知,自知者智慧
第五章 踐行:積極實踐
中庸不是用來研究的
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以致用方顯真智慧
第六章 大知:大智慧者執(zhí)兩用中
執(zhí)兩用中是杰出的領導藝術
隱惡揚善,律人安人
揚長避短,以揚為主
多征詢下屬的意見
第七章 予知: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并不等于高明
不要顯得比別人聰明
雞蛋不必硬碰石頭
第八章 服膺: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踐行中庸需要內在的自覺性
時刻不放棄追求的目標
認識到錯誤就立即改正
第九章 可均: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中庸是極致性的標準
中庸之道與對癥下藥
第十章 問強:精神力量的強最重要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
暴力不是明智的選擇
與人為善,和而不流
堅持原則,保持氣節(jié)
第十一章 素隱: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欺世盜名者不得善終
半途而廢者難以成功
不爭不斗,不喜不厭
第十二章 費隱:君子之道費而隱
中庸之道既易又難
努力擺脫一知半解
第十三章 不遠: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
以尊重人的原則去治理人
忠恕之道與中庸之道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做人做事要收斂一些
第十四章 素位: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
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終生
上不陵下,下不援上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第十五章 行遠: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有謙乃有容,有容方成廣
認識自我,切忌虛夸
第十六章 鬼神:道體物不可遺
道是無所不在的
內心的“誠”是關鍵
第十七章 大德:大德者必受命
德行是一切倫理的基礎
高貴的品德是一種財富
修德可以養(yǎng)生增壽
第十八章 無憂:中庸而行,可以無憂
中庸道德價值的評判
對自己的修養(yǎng)和作為要謹慎
按禮制服喪也是孝道的體現(xiàn)
第十九章 達孝:禮法制度是治國之本
用“孝”字影響別人
善于繼承前人的志向
“禮”是不能錯亂的
把“禮”上升為政治的合法性
第二十章 問政:治國理政的方法和原則
為政之要,在于得人
以自身的德行感召人才
治國之道,以仁為本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勤奮必能通向成功
第二十一章 誠明:自誠明,自明誠
誠是儒學的奠基性觀念
誠和明是互相聯(lián)系的
“自誠明”與“自明誠”
第二十二章 至誠:用至誠之心贏得至忠
君使臣以誠,臣事君以忠
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對方
第二十三章 致曲:真誠之人能化育萬物
致曲的修養(yǎng)之道
由局部達到整體的誠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誠者可預知未來
誠的最高境界有如神靈
先知來自于自身的修煉
第二十五章 自成:誠者自成,合內外之道
誠是事物的發(fā)端和歸宿
至誠必然是仁德
誠者能夠成就自己
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
第二十六章 無息:至誠是沒有止息的
追求至誠永遠不停止
博大高明,悠遠長久
至誠的三種情形
第二十七章 明哲:明達智慧,進退自如
修養(yǎng)德行,適應圣人之道
達到圣人之道的具體途徑
明哲保身,方能進退自如
等待適當?shù)臅r機再行動
第二十八章 自用:愚賤不可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者總與失敗同行
剛愎自用會導致悲慘的結局
獨斷專行,必鑄苦果
孔子為何要遵從周禮
第二十九章 取信: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民信是最強的凝聚力
要成為良好的榜樣
身體力行,為不言之教
以品格魅力感召天下
第三十章 敦化:至圣之德廣大如天
孔子祖述堯舜的脈絡
孔子祖述堯舜的內容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能“配天”的領導藝術
居上者要“臨之以莊”
寬裕溫柔,容納萬物
培養(yǎng)寬宏大量的胸懷
儀表言行要顯得精明強干
第三十二章 天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至誠之道的功用
“誠”是天人合一的聯(lián)結點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揚德行的最高境界
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把民眾培養(yǎng)成有德的君子
含而不露比暴跳如雷更有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