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1卷》分上、下兩冊,所寫的故事發(fā)生在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到次年夏。崇禎十一年十月初,北京又一次戒嚴。清兵再次入塞,朝廷內部主和派與主戰(zhàn)派之間發(fā)生尖銳的沖突。崇禎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其精神世界的種種矛盾和性格特點得到初步展現:一方面宵衣旰食,不沉湎于酒色,事必躬親,勤于朝政,一心想做"英明之君"、"中興之主",把明朝從危機和衰敗中挽救出來。另一方面,他又剛愎自用、多疑善變、諉過兇殘,為六年后北京城破、崇禎自盡、明朝滅亡作了鋪墊。同年冬天,李自成在潼關附近被明軍包圍,經過英勇戰(zhàn)斗,幾乎全軍覆沒,妻女俱失,僅率十八騎突圍出來,潛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苦心經營,重整旗鼓;又冒著被害的風險,親往谷城動員張獻忠重新起義;次年端陽節(jié)后,張獻忠在谷城重舉義旗;與此同時,高夫人也率部前來會師,使局勢逐漸得到好轉。十一月中旬,對清主戰(zhàn)的盧象升在既無援兵又無糧草的不利條件下,抱著必死的決心,在河北巨鹿與數倍于己的清兵血戰(zhàn)中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