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綜述
三 個案方法與鄉(xiāng)域研究
四 資料來源與田野地點
五 核心概念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地域社會
一 地域社會
二 關于土地的基本制度
三 關于土地的鄉(xiāng)土知識體系
四 村莊中的土地交易
第二章 前夜:嵌入治理的土地制度
一 “中心工作”與基層“利益共同體”
二 重賦壓力下的農民行動
三 “強所有權、弱承包權”的土地產權形態(tài)
第三章 變革:30年不變的政策是如何可能的?
一 從二輪承包到土地確權
二 情與法的沖突:土地確權的不確定性
三 被隱藏的集體土地
第四章 困境:地權糾紛的發(fā)生機制
一 地權糾紛的類型
二 祖業(yè)權:地域社會的產權規(guī)則
三 生存權:產權之上的土地倫理
四 土地占有的均分主義
五 產權的起點困境
第五章 混亂:誰是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者?
一 兩個“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混亂
二 歸還土地: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的集體行動
三 競爭性占有:圍繞土地補償?shù)拇褰M博弈
四 “有意識制度模糊”的意外后果
第六章 背離:土地流轉的表達與實踐
一 土地流轉的實踐形態(tài)
二 土地流轉的基本類型
三 “資本下鄉(xiāng)”后的土地流轉
四 表達與實踐的背離
結論
一 制度轉型:從“村社本位”到“個人本位”
二 “非正式制度”:農民的策略性抗爭
三 產權建設的“內卷化”
四 地根政治:土地的“去政治化”
附錄1 相關重要文件與資料匯編
附錄2 白云區(qū)土地利用現(xiàn)狀結構表(2005年)
附錄3 白云區(qū)一份土地出讓收入清算單(2009年)
附錄4 江鎮(zhèn)2008年大事記
參考文獻
后記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