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最暢銷歷史小說。洋洋五百萬言,將戰(zhàn)國群雄并起的歷史蒼勁地鋪展開來,描繪了近兩百年的戰(zhàn)國風云與帝國生滅。 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zhàn)國時代,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于列強環(huán)伺之下,崛起于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歷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縱”、范雎“遠交近攻”、白起長平大戰(zhàn)、呂不韋攝政、李斯蒙恬護法等重大事件,最后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秦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 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xiàn)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著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fā)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著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第一部《黑色裂變》秦孝公、商鞅變法圖強。秦國由弱變強收復失地開始崛起。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在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的戰(zhàn)國時代,華夏大地的西陲正經歷著一場亙古未有的“黑色裂變”。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在大戰(zhàn)中身中毒箭而亡。嫡子嬴渠梁靈前即位,史稱秦孝公。秦國此時國力虛弱,遭列強蔑視。山東六國會盟,圖謀分秦。內憂外患中,二十二歲的年輕君主秦孝公血書國恥碑,向天下廣發(fā)求賢令,誓以變法強國。在與入秦士子的反復切磋度量之中,商鞅脫穎而出。渭水船頭,商鞅一展為政主張,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秦孝公拜商鞅為相,開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變法。商鞅帶領著秦國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理想中的法家治世。秦國新軍練成,國富民強,百姓勇于公戰(zhàn),平民爭立軍功。 常年為國事操勞,秦孝公和商鞅雖不足五十歲,都已是心力交瘁。秦孝公召回了流放二十年的太子嬴駟,撒手而亡。嬴駟即位,史稱秦惠王。六國趁機向秦國施加壓力,要求秦國殺商鞅以謝天下。為避免秦國陷入內亂,商鞅交出政權兵權,坦然入獄,被老世族車裂身亡。嬴駟借勢掃清所有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將商鞅之法立為萬世國法。咸陽皇宮里,一個比他任何先輩都要更加冷峻的年輕君主,正在謀劃著強國崛起的新局。第二部《國命縱橫》六國合縱抗秦。秦以張儀為相,連橫破縱,在強國崛起中謀求更大的發(fā)展。 秦惠王與變法勢力同心結盟,鐵腕鎮(zhèn)壓舊貴族叛亂,并整肅朝局,起用忠實于新法的年輕棟梁,形成了生機勃勃的新一代權力中堅。時山東六國陷入混戰(zhàn)亂象,秦國新軍乘機東出,接連大勝,對六國構成強大威脅。 鬼谷子門下新一代名士出山。蘇秦、張儀師兄弟評點天下,約定各謀大國,然均遭受重大挫折而一時鎩羽。蘇秦忍辱苦修三年,洞察天下大勢,重新入世提出合縱抗秦大戰(zhàn)略;從燕國突破,成功游說六國結盟,以六國丞相身份,與戰(zhàn)國四大公子合力組成六國聯(lián)軍,對秦國形成強大壓力。秦國決意對抗六國,尋覓并起用已經對破解合縱成竹在胸的張儀入秦為相。張儀提出連橫大戰(zhàn)略,主持秦國與山東六國展開縱橫大戰(zhàn)。六國聯(lián)軍攻秦,終因根基不穩(wěn)內訌多出而頻頻失利,合縱宣告失敗。蘇秦被舊貴族買兇殺害。 此時,秦國內政發(fā)生變化:秦惠王身患不明病癥,狂暴太子與長史甘茂合謀排斥異己,上將軍司馬錯被迫卸職隱退,張儀為免遭罷黜而掛冠離秦退隱田園。尚武好戰(zhàn)的秦武王率領大軍東進洛陽,將秦國再度推向危險的境地。第三部《金戈鐵馬》 秦以范雎為相,實行遠交近攻戰(zhàn)略;以白起為將,取得長平之戰(zhàn)的重大勝利。六國開始衰落,秦國確立霸主地位。 秦軍東進,洛陽周天子君臣驚慌迎接。宜陽之戰(zhàn),千夫長白起嶄露頭角。秦武王進軍洛陽,舉鼎暴死;白起率孤旅一支冒險入燕,迎回人質王子嬴稷,并與甘茂、魏冄等將士結盟,合力粉碎公子嬴離的奪位政變,擁立嬴稷繼位,史稱秦昭王。嬴稷生母宣太后撥亂反正廓清朝局,起用族弟魏冄為丞相,親自攝政穩(wěn)定秦國。 齊湣王欲圖霸天下,鼓動山東六國滅秦。危難關頭,宣太后起用白起為將,鏊兵中原,大破六國聯(lián)軍。又連戰(zhàn)魏韓,奇襲楚國,秦國一舉成為戰(zhàn)國超強。此時燕國秘密聯(lián)結五國聯(lián)軍大舉攻齊。田單即墨抗燕六年,火牛陣大破燕軍。齊燕一齊衰落。其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力大增,秦國與趙國開始了長期的對峙。飽受奸佞陷害的名士范雎入秦,襄助秦昭王親政,提出“遠交近攻”大戰(zhàn)略,秦國形成新的合力。趙國與韓魏合謀,欲居高臨下壓制秦國。歷時三年的長平大戰(zhàn)層層展開,趙國全部精銳五十余萬一戰(zhàn)覆滅。 戰(zhàn)后秦昭王進入晚年,白起被逼自殺,范雎心懷憂懼。更大危難在于太子孱弱多病且無嫡子,諸王子皆平庸無能,嫡子遴選希望渺茫,秦王室第一次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危機狀態(tài)。第四部《陽謀春秋》 呂不韋入秦,數次化解秦王室權力交接危機,推行呂氏新政。后以文信侯之身領國攝政,輔助少年繼位的嬴政站穩(wěn)根基。秦國國力空前強大。 范雎舉薦蔡澤為相,自己辭官隱退,南下游歷時結識呂不韋。呂不韋北上邯鄲,巧遇充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異人而生從政雄心,最終決意棄商入秦,呂氏傳奇由此展開。呂不韋以雄厚資財入咸陽周旋,使公子異人成太子嫡子;趙國平原君率軍追殺,呂不韋得百名義士血戰(zhàn)掩護與嬴異人脫險歸秦。 秦昭王病逝,老太子嬴柱(孝文王)繼位一年又病逝;異人繼位(秦莊襄王),任用呂不韋為丞相推行新政。莊襄王在位三年病逝,十三歲的少子嬴政繼位。呂不韋以“仲父”身份與太后共同攝政。其間呂不韋兩次主持交接大局、穩(wěn)定朝野、拓展國土,聲望大增,但與太后趙姬之曖昧糾葛卻惹來王族元老非議。呂不韋以非常手段解脫自己,使胡人嫪毐與趙姬私通,趙姬以攝政太后權力封嫪毐為長信侯,專權淫亂宮闈,蓄謀政變奪位,釀成秦國歷史上的最大丑聞。 少年嬴政與呂不韋聯(lián)合,一舉鏟除嫪毐叛亂勢力,貶黜軟禁太后。嬴政二十一歲親政,呂不韋召集門客作《呂氏春秋》確立王道治國方略。嬴政堅持商鞅法制與呂不韋政見嚴重對立。呂不韋決意公布《呂氏春秋》,欲以朝野公議決定治國方略。秦王嬴政面臨巨大壓力。秦國又一次面臨轉折危機。第五部《鐵血文明》 秦王嬴政罷黜呂不韋兼并六國修萬里長城。“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應運而生。 呂不韋于咸陽四門張掛《呂氏春秋》,公然懸賞改一字賜千金。王翦李斯蒙恬與秦王同心結盟,形成新的政治軸心。呂不韋門客城下論戰(zhàn),國人公開駁斥《呂氏春秋》,引發(fā)朝野關于治國之道的大論爭。秦王嬴政以“壞法亂政,蠱惑國人”之罪罷黜呂不韋,呂不韋被迫自殺于洛陽。 此后秦王嬴政正式拉開帝國創(chuàng)建大幕:第一階段整肅軍政,超拔新銳,一大批年輕將領與主政大臣形成新生代勢力,同時大力建設秦國腹地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川成天府之國;第二階段展開統(tǒng)一中國的連綿大戰(zhàn),將六國逐一滅亡;第三階段,秦王登基為帝,號稱始皇帝,架構完整的華夏文明體系,發(fā)動徹底驅趕匈奴的陰山大戰(zhàn),建造萬里長城與其他大型工程;第四階段,始皇帝勤政巡視天下,積勞成疾而依賴方士奇術救治。第六次巡視時突然病重,死于巡狩途中(沙丘)。秦國出現(xiàn)巨大的權力真空,野心與陰謀蠢蠢欲動。第六部《帝國烽煙》 一曲帝國絕唱。始皇帝死后,帝國權力分裂。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攻入咸陽,帝國二世而亡,驟然覆滅。 秦始皇驟然客死沙丘,趙高、胡亥密謀政變,總領國政的功勛丞相李斯被利誘挾持加入密謀,終使人才濟濟久經錘煉的秦帝國最高權力層發(fā)生巨大的黑洞變異:長公子扶蘇自殺,掌握軍權的蒙氏兄弟被害,胡亥稱帝,趙高領政。秦帝國權力發(fā)生劇烈質變:二世集團殘殺帝國功臣元勛,鏟除皇室異己勢力,推行一系列暴虐昏政,大大激化了秦始皇時期潛藏的各種社會矛盾。 陳勝吳廣大起義爆發(fā),六國舊貴族趁勢而起形成天下反秦的燎原之勢。帝國對農民軍作戰(zhàn)勝利,但對以六國舊貴族為根基的反秦勢力卻反攻失敗。劉邦項羽進入咸陽,風雨飄搖的帝國宮廷再次政變,胡亥趙高集團一朝覆滅?;謴颓赝醴Q號的子嬰投降,帝國政權終結。 項羽大軍將帝國財貨擄掠凈盡,而后焚燒咸陽宮大火三月不滅,整個關中盡為八百里廢墟,秦帝國驟然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