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集成》編輯委員會
《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第一章 倭國的成立
第一節(jié) 水稻耕作技術的傳入與農耕社會的形成
一、繩文時代的展開
二、農耕技術的發(fā)達與彌生集落的諸類型
三、彌生人的墓葬與信仰
四、戰(zhàn)爭與區(qū)域性諸國聯(lián)合體的出現
第二節(jié) 中國古籍記載的早期倭國
一、倭國的初見
二、卑彌呼的倭國
第二章 倭王權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大型前方后圓墳的出現
一、彌生墓葬向古墳的發(fā)展
二、前方后圓墳的結構
三、前方后圓墳的意義
第二節(jié) 4—5世紀倭王權的內政與外交
一、4—5世紀的東亞情勢
二、倭王權的對宋外交
三、“治天下”的大王
四、大陸系移民
第三節(jié) 6世紀的大王與有力豪族
一、6世紀的大王系譜
二、朝鮮半島的情勢與磐井之亂
三、佛教的傳入與蘇我氏的登場
第四節(jié) 6世紀倭王權的統(tǒng)治體系
一、部民制
二、氏姓制
三、屯倉制和國造制
第三章 倭王權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推古王朝的內政與外交
一、推古女王的即位
二、“三駕馬車”的政治
三、冠位十二階的制定
四、“十七條憲法”的理念
五、遣隋使的派遣
六、對朝鮮半島的外交方針
七、王宮的建造與禮儀的引入
第二節(jié) “乙巳政變”與大化年間的改革
一、蘇我氏的專權
二、“乙巳政變”
三、新政權的起步與諸項內政政策的推出
四、遷都難波
第三節(jié) 對朝鮮半島政策的失敗與王權的強化
一、齊明女王的重祚與白村江戰(zhàn)役
二、白村江戰(zhàn)敗后的內政建設
三、武力奪位的“壬申政變”
四、天武時期的中央集權化措施
五、持統(tǒng)即位與凈御原令的頒布
六、藤原京的建造
第四章 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一節(jié) 律令制國家的基本結構
一、大寶律令的制定
二、中央官僚機構
三、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
第二節(jié) 平城遷都
一、元明即位
二、平城遷都
三、平城京的布局
第三節(jié) 王權與諸政治勢力的消長
一、藤原氏的興起
二、長屋王之變
三、藤原廣嗣之亂
四、藤原仲麻呂與道鏡的時代
五、桓武天皇的即位與平安遷都
六、平安京的布局
第五章 律令制國家的經濟
第一節(jié) 律令制的土地政策
一、戶籍·計帳
二、班田制的實施
三、開發(fā)墾田的政策
第二節(jié) 律令制國家的租稅體制
一、田租與公出舉
二、調、庸
三、徭役
第三節(jié) 生產與流通
一、農業(yè)生產
二、織物生產
三、銅的生產與消費
四、商品的流通
第六章 律令制國家的對外交流
第一節(jié) 遣唐使時代
一、7世紀的遣唐使
二、8世紀的遣唐使
三、遣唐使的停派
四、唐使的待遇
第二節(jié) 日本、新羅間的往來
一、遣新羅使與新羅使
二、征討新羅計劃
三、9世紀以后的日本與新羅的往來
第三節(jié) 日本與渤海國的交流
一、渤海使的初現
二、“商旅性”的渤海國使節(jié)團
三、渤海國的滅亡與古代日本對外關系的變化
第七章 律令制國家的變貌
第一節(jié) 攝關政治體制的確立
一、平城太上天皇之變
二、“承和之變”
三、“應天門之變”與外戚攝政的誕生
四、“阿衡事件”與關白的確立
第二節(jié) 攝關時代的變遷
一、延喜·天歷時代
二、“安和之變”
三、藤原道長時代
第三節(jié) 攝關時期的政務處理
一、“政”的體系
二、陣定
第四節(jié) 平安時代的官制變化
一、權官
二、藏人所與檢非違使
三、受領的成立
第五節(jié) 征稅制度的變化
一、賦稅的地稅化
二、中央財政的變化
三、課稅體系的轉化
第八章 律令制國家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jié) 文字的始用
一、漢字的傳入與學習
二、日語的文字化
第二節(jié) 古典的編纂
一、史書的修撰
二、歌集
第三節(jié) 技能的世界
——、繪畫
二、佛像
三、樂舞
附錄
日本古代史大事年表
遣唐使表
古今地名對照表
日本古今度量衡換算表
插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