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世界史區(qū)域國別史舊制度與大革命

舊制度與大革命

舊制度與大革命

定 價:¥48.00

作 者: (法)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著 馮棠 譯 桂裕芳,張芝聯 校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歷史 世界史

ISBN: 9787100093552 出版時間: 2012-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20 字數:  

內容簡介

  1789年法國人以從所未有的最大努力,將自己的命運斷為兩截,把過去與將來用一道鴻溝隔開。但他們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情感、習慣、思想,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績,必須去考察那逝去的、墳墓中的法國。 法國大革命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似乎要摧毀過去的一切;第二階段要恢復部分已被遺忘的東西。舊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習慣在1789年突然消失,幾年后重又出現,恰如某些河流沉沒地下,又在不太遠的地方重新冒頭,使人們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這部《舊制度與大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新東西,發(fā)了什么前人所未發(fā)的新意?托克維爾開宗明義就指出,他從事的是“關于法國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寫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問題。從各章題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決的是哪些問題。從方法論說,這也可以稱為后來“年鑒學派”創(chuàng)導的問題史學。例如,托克維爾企圖說明:何以全歐洲幾乎都有同樣的政體,它們如何到處都陷于崩潰?何以封建特權對法國人民比在其他地方變得更為可憎?何以中央集權行政體制是舊制度的體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國的創(chuàng)造?何以18世紀的法國的人們比其他國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時又彼此分離,漠不相關?盡管文明不斷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甚至比13世紀的農民處境更惡劣?何以18世紀法國文人成為國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國人寧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時期是舊王朝最繁榮時期,這種繁榮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寫成專著。與19世紀一些思想家、哲學家——從斯塔埃爾夫人到基內——不同,托克維爾不是憑空“思考”法國革命,而是扎扎實實地依靠對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他閱讀、利用了前人從未接觸過的大量檔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冊、賦稅簿籍、地方與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間的通信、三級會議記錄和1789年的陳情書。他是第一個查閱有關國有財產出售法令的歷史家;他還努力挖掘涉及農民狀況和農民起義的資料。根據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體描繪舊制度下的土地、財產、教會、三級會議、中央與地方行政、農民生活、貴族地位、第三等級狀況等,并闡發(fā)自己的論點。

作者簡介

  桂裕芳,女,1930年生于武漢,1949至1952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外文系,195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外語系,1953至1997年先后任北京大學教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法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與翻譯工作。曾多次在法國、西班牙、安道爾進行講學及學術活動。主要譯作有:《變》、《莫理亞克小說選》、《追憶似水年華》(第二卷第一部分),翻譯薩洛特、紀德、薩特、都德等法國著名作家作品多篇。張芝聯,1918年11月7日生,浙江鄞縣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法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會長、中國18世紀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職。1986年至1998年,連續(xù)當選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2002年被任命為華東師范大學光華學院名譽院長。1983年當選國際法國革命史委員會理事,1985年榮獲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199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托克維爾(Tocqueville,1805——1859),法國著名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出身貴族世家,經歷過五個“朝代”(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復辟王朝、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前期熱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眾議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后參與制定第二共和國憲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長。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國,托克維爾對政治日益失望,從政治舞臺上逐漸淡出,并逐漸認識到自己“擅長思想勝于行動”。馮棠(1951-2001),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師從張芝聯教授。譯有西耶斯《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么?》、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多吉爾《中世紀的生活》、合著有《法國文化史》。

圖書目錄

導言《舊制度與大革命》影響史資料(J.—P.邁耶)
前言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fā)之際,人們對它的評論歧異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與最終目的并非像人們過去認為的那樣,是要摧毀宗教權力和削弱政治權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場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幾乎全歐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們如何到處陷于崩潰
 第五章  法國革命特有的功績是什么
第二編
 第一章 為什么封建權利在法國比在其他任何國家更使人民憎惡
 第二章 中央集權制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而不是像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yè)績
 第三章 今天所謂的政府管理監(jiān)督乃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與官員保證制是舊制度的體制
 第五章 中央集權制怎樣進入舊政治權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毀
 第六章  舊制度下的行政風尚
 第七章 在歐洲各國中,法國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家,其首都已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國的精華
 第八章 在法國這個國家,人們變得彼此最為相似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個個陌生的小團體,彼此漠不關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毀滅與各階級的分離如何導致了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自由的種類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第十二章 盡管文明取得各方面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世紀還糟
第三編
 第一章 到18世紀中葉,文人何以變?yōu)閲业氖滓渭?,其后果如?br />  第二章 非宗教傾向在18世紀的法國人身上如何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
 第三章 法國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第五章 何以減輕人民負擔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幾種做法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其結果如何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從已往事物中自動產生
注釋
附錄
  一 論三級會議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二 1789年前后法國社會政治狀況
譯名對照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