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借助各類技術不斷擴展自身對于世界的認識,不斷試圖消除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之間的空間距離。古時如此,今時亦如此。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發(fā)展,“地球村”、“流動空間”等代表著現代技術下的空間變化的現象已經廣泛為當前社會人們所熟知而且接受,可以說技術發(fā)展在消除空間距離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此,如何理解這一現象?如何理解現代技術所導致的空間拉近現象?技術之近是否就是本真之近?它是否導致了我們所渴求的切近?這一系列問題就開始進入反思的視野中。理解這一現象需要一種視角的轉變,需要一種對人的規(guī)定性的呼喚,傳統(tǒng)的對于人的理性規(guī)定性面對這一問題并沒有顯示出強有力的解釋力,我們需要一種不同于理性的規(guī)定性:空間性。人類表現出來的借助各種方式消除自身與世界之間的距離,是人所揭示出的不同于傳統(tǒng)理性規(guī)定的作為空間性的存在物最好的詮釋。一種以空間性為基點的關于人的規(guī)定性理解有了確定的可能。一方面人類需要揭示出其在這兒、在那兒的作為地方性的存在物,即符合此在的規(guī)定性;另一方面,人類更需要通過不同方式呈現出其消除空間距離的作為無間距性的存在物,即具有去遠的規(guī)定性?!冬F代技術下的空間拉近體驗》對上述問題的探索使得我們開始反思現代技術下的空問拉近體驗,所獲得的答案將是開放性的。我們不能繼續(xù)持有敵托邦的觀點,將技術所導致的空間距離消除看做是導致了心靈之遠,就像齊美爾一樣;也不能急于接受這種被給予的空間貼近,培養(yǎng)起烏托邦式的理想狀態(tài),將技術所帶來的空間拉近看做一種福音,就像麥克盧漢一樣。這都是基于價值判斷的結果,而我們需要在做出價值判斷之前看到隱含的問題,即不同方式實現空間拉近——如果是這樣的話——的根據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將使得我們能夠避免價值判斷所導致的不同結果,如敵托邦或者烏托邦,而是面向事物本身——正在發(fā)生的事件:此即人類對于空間距離的消除。在技術尚不發(fā)達的年代,人更多地將自身詮釋為地方性的存在物,無法充分表達出消除空間距離的特性,借助不同的語言意象通過想象、思念主體實現著不在場者的在場,從而達到了空間去遠;現代技術的發(fā)展解構了地方性詮釋方式,為空間距離的消除提供了可能。我們能夠真切地知覺到現代技術帶給我們的結果:借助時間壓縮、通過語言的轉化消除物理空間距離,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意境不在、想象不在、思念不在。物理拉近成為現代技術所呈現的最直接的后果,其更為深遠的結果是實現了地區(qū)與地區(qū)之問的拉近,不在場者的在場借助地域拉近使得自身具備完全在場的可能性,而且使得不在場者的在場以符號的形式得以實現。這種拉近體驗并非與本真之近相對立,在此基礎上,不同的文化世界的融合具備了可能。《現代技術下的空間拉近體驗》由楊慶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