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情綿綿無絕期女雕塑家張德華英年早逝,帶走了她精湛卓越的才華,每當我看到她的雕塑作品,眼前仍舊顯現(xiàn)出她清晰的身影,充滿著活力。干勁、認真、樂觀,生離死別人之常情,但留給后人總是悲傷、惋惜、懷念,我和她結婚57年同甘共苦度過了漫長歲月,我畫油畫她作雕塑。志同道合的探討藝術,可以說對她有較多的了解。德華從小是在青島海邊長大的,赤腳揀蛤蜊,和男孩子一起游水,沒有一般女孩子嬌柔羞澀之態(tài),倒有一股野孩子氣,這對她的性格和藝術風格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她的父親是一位精通醫(yī)學的外科大夫,曾經是青島青紡醫(yī)院院長,母親是一位把全身心都獻給丈夫和孩子們的賢妻良母,德華的兩個姐姐都是醫(yī)生,哥哥是勘探石油的工程師,弟弟是留學前蘇聯(lián)的海運專家,這個七口之家最大的特點是和睦相處,同舟共濟,一方有難,全家相幫。治家的格言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下長大的德華,性格坦率開朗,熱情善良,工作認真,一絲不茍,不會花錢,養(yǎng)成儉樸的習慣,也不會吵架,抱著與人為善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頭發(fā)斑白了依舊如此。在藝術上,她的基本功堅實,寫實能力極強,尤以刻畫人物見長,了解人物內心的性格,深入刻畫,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她所創(chuàng)作的《劉少奇》和《謝覺哉》,都得到他們的夫人王光美同志和王定國同志的贊賞。德華創(chuàng)作的手法能放能收,豪放時瀟灑淋漓,頗有大家氣魄,例如《舵手》和《農奴憤》中的《女奴》《老農奴》;收斂時卻又精細入微,形似意準,例如《安息》中的周總理及《壯族姑娘》、《宋慶齡》的刻畫,正如徐悲鴻藝術大師所說“盡精微,致廣大”。在作品中除了有強烈的雕塑感、濃厚、堅實和準確的結構能力外,還包含著一種“繪畫性”的技巧,她的素描很好,在制作雕塑中自然流露出“手法、刀法”繪畫的特點。這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技巧,也是她的特點。德華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并不比別人多,但由于她對每件作品都極盡所能地深入刻畫,盡量做到完美,所以供給社會的使用率高,也就是說很少出廢品,當她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陳列并受到觀眾的贊賞,她也就感到欣慰,心血沒有白費了。德華對人善良友愛,和她相處過的人,都有這種感覺。1970年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央美術學院教師都下放到農村勞動,在勞動中,她常被評為標兵,同村的一位農民的小孩子不幸掉進糞池里,撈上來生命危急,她立即伏在孩子身上口對口地吮吸屎尿,恢復呼吸,雖然孩子沒有被急救過來,但她這種急人之難毫不猶豫的精神,卻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