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當時流行的蛤蟆鏡、喇叭褲并列為“三大精神污染”;有人說“薩特熱”是“80年代新一輩人的精神初戀”,也有人將其視為一次“錯愛”,稱與薩特的哲學“結緣”,“只可一宿,不可久眠”。……2012年,薩特進入中國30年,薩特對于我們,是否已經過時?這位東渡的西方思想家,到底給了我們什么?“末日恐慌”下的人心,究竟還要不要薩特?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知識界思想解放的春天,中國“薩特研究第一人”柳鳴九與薩特“結緣”,為薩特在文化上進入中國代辦了“簽證”。30年后的今天,薩特在中國的影響依然巨大甚至無所不在。一個作家真正進入一個國家的主要標志應該是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一種哲理的廣泛傳播也還要靠通俗化、普及化,要靠有親和力的詮釋。本書是柳鳴九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有關薩特問題的重要論述的系統(tǒng)結集,他帶我們一起沿著當年薩特東進中國的歷史足印,近距離接觸薩特,“撩開薩特那些抽象、艱深的概念在他的哲學體系上所組成的厚厚的、難以透視的帷幕”,重溫那充滿激情的詩意年代,和那場“現(xiàn)代西方哲學精神和中國新的覺醒時代的歷史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