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誤差理論與數(shù)據(jù)處理
第1章 緒論
1.1 物理實驗的地位和作用
1.2 大學物理實驗課的目的和任務
1.3 物理實驗課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2章 不確定度評定及數(shù)據(jù)處理
2.1 測量的基本概念
2.2 測量誤差的基本概念及分類
2.3 儀器誤差
2.4 測量結果的評定和不確定度
2.5 測量結果的表示
2.6 有效數(shù)字及運算規(guī)則
2.7 微小誤差原則
2.8 不確定度等量分配原則與測量儀器的選擇
2.9 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的常用基本方法
思考題
第2篇 基礎實驗與綜合實驗
第3章 基礎實驗
3.1 楊氏彈性模量的測量
3.3 轉動慣量的測定
3.4 電學基礎
3.5 中、低值電阻的測量
3.6 靜電場的模擬
3.7 霍爾元件基本參量及磁場的測量
3.8 電子束聚焦和偏轉研究
3.9 示波器的調整和使用
3.10 光學基礎
3.11 分光計的調整與使用
3.12 偏振光的研究
3.13 光的等厚干涉
3.14 導熱體熱導率的測定實驗
3.15 電子荷質比的測量
第4章 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4.1 密立根油滴實驗
4.2 示波器測超聲波聲速
4.3 壓力傳感器的特性及非平衡電橋信號轉換技術
4.4 電位差計的研究
4.5 邁克耳遜干涉儀的調整與使用
4.6 光電效應法測普朗克常數(shù)
4.7 全息照相
4.8 CCD測量光強分布
4.9 棱鏡攝譜實驗
4.10 重力加速度測量(設計性實驗)
4.11 示波器的組裝調試與測量
4.12 分光計測介質折射率
4.13 測凹透鏡的焦距(自組光路設計實驗)
4.14 自組望遠鏡(自組光路設計實驗)
4.15 雙縫干涉的研究
4.16 光柵測量(設計性實驗)
第3篇 近代技術基礎實驗
第5章 近代技術基礎實驗
5.1 夫蘭克—赫茲實驗
5.2 液晶的電光特性
5.3 聲光效應實驗
5.4 光速測量實驗
5.5 磁場的測量
5.6 機器人物理原理實驗
5.7 硅光電池特性研究實驗
5.8 紅外傳輸實驗
5.9 虛擬儀器實驗
附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