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從實體本體論到關系實在論
1.實體本體論和關系實在論
2.關系實在論和關系的邏輯
3.關系實在論的中國思想背景
第一章 從存在之思到物質實體
1.方法和分期
2.從存在之思到不確定的基質
3.質型論中的質料觀
4.從“質料”到“物質”
5.物質實體概念的確立
6.形而上學實體觀與實踐唯物論的對立
7.物質即客觀實在
第二章 物理實在觀的變革
一、相對論的哲學意義
1.相對論與20世紀哲學
2.相對論的哲學問題
3.相對性和不變性的關系實在論理解
二、愛因斯坦定域性破壞的哲學意義
1.愛因斯坦定域性及其物理和哲學基礎
2.愛因斯坦定域性的破壞和貝爾定理的提出
3.非定域理論的自然觀和過程哲學的解釋
4.愛因斯坦定域性破壞的哲學意義
三、量子力學的再解釋
1.物質屬性及其相對表現(xiàn)
2.微觀客體及其宏觀度量表現(xiàn)
3.玻爾解釋的合理內核
4.宏觀儀器的局限性與波動表現(xiàn)之謎
四、操作與實在
1.物理實在觀的變革和操作主義
2.操作分析對靜態(tài)語言分析
3.從操作觀點看世界
4.神目觀之否棄
五、時間與實在
1.時間概念的形成和關于時間本體論地位的不同觀點
2.循環(huán)時間觀和超時間本體的尋求
3.單向時間觀和時間的無限性問題
4.絕對時間觀和機械決定論
5.進化時間觀和時間的過程哲學
6.相對論時間觀、時間空間化和當代的時間哲學論爭
7.結語:實在與時間
第三章 物質的非物質化
1.定義物質的方法論原則和近代物質實體觀
2.“原子的非物質化”和物理學的數(shù)學化
3.當代“物質非物質化”的三種類型
4.場和實物、能量和質量、潛存和實存
5.實體承擔者的消失
6.物、性質和關系的相互轉化
7.實體和物自體
8.“物質”和“物質的”統(tǒng)一
9.結語:實體原則之揚棄
第四章 當代哲學中的物質和實體觀
1.過程哲學、系統(tǒng)哲學以機體、系統(tǒng)和結構不變性等概念取代物質實體
2.“科學唯物主義”立足于變化重建物質的“本體論定義”
3.邏輯實證主義為代表的科學哲學物質觀
4.通過語言分析排除物質實體
5.實用主義哲學的物質和實體觀
……
第五章 客觀實在論
第六章 從實體邏輯到關系的邏輯
第七章 關系實在論與當代西方哲學
第八章 非實體主義轉向
附錄一 哲學轉型和科學的哲學
附錄二 張華夏實體本體論評析
附錄三 賀麟和懷特海研究
附錄四 知識整體論與未來科技